——柳傳志對《公司不是家》的回應2016-11-24
一名聯想員工寫的《公司不是家》的文章登在網上,委婉哀怨,記載的是他的真實感受。我看了以后,心里很難過。在裁下去的員工中,有一些是我當年直接指揮過的老員工,他 們誰都沒有打電話給我,在默默地接受一切,這讓我心中更加產生歉意。我想這其中的更多員工是元慶的直接下屬,他的心情一定更勝過我許多。
我在想,一個企業應該遵循的最根本原則就是發展,只有發展才能做到為股東、為員工、為社會幾個方面負責;而從發展的角度出發,企業就必須上進,內部就必須引進競爭機制。員工在聯想既要有感到溫馨的一面,更會有奮勇爭先而感到壓力的另一面,因此不能把企業當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家是必然的。在家里,子女可以有各種缺點,犯各種錯誤,父母最終都是寬容的。企業則不可能是這樣的。
在《公司不是家》這篇文章里,提到了戰略性調整是由于領導的錯,卻要普通員工負責任的問題。我看到這個觀點時,停下來作了思考。我想,他說的是對的。這次,有一部分員工被裁和領導的決策失誤有關,和戰略制定的失誤是有關的。這是非常沉痛的事。所以,我們應該向因此而被裁的員工誠懇地說“對不起”。但是我,作為董事長,以企業發展為根本追求,我應該要求楊元慶他們怎樣工作呢一種做法是盡量小心謹慎,避免受損失;一種是要求突破、創新,就一定會犯錯誤。我們是在一種很困難的情況下打仗,在方方面面都和外國企業有相當大差距的情況下做的,但是我們必須去爭,去搶;去拼!我們必須在毫無經驗的情況下進入新的領域,投入人力、物力去嘗試,由于我們看不清方向,由于我們沒有掌握方法,我們會被碰得頭破血流,付出慘重代價。
在我直接負責的十幾年中,不知犯了多少錯誤,付出了多大代價,只不過領導寬容,沒有跟我算賬罷了。在惠陽聯想工廠的馬路對面,有40萬平方米的土地,至今閑置,價值6000萬,是1997年前后聯想買的。當時我拍板準備發展制造業,由于后來要全力支持別的業務,我把它停了。1998年聯想全年的利潤也就兩三個億,6 000萬是多大的分量啊。負責組織這 項工作的同事也都全部調整,也有一些因此就離開了聯想。從1988年聯想向海外出擊起分分合合多少次,在這些整合中,我已經說不清有多少支隊伍離開了聯想。說來慚愧,由于我作為主要負責人的失誤,可能會改變一些人一生的命運。
當我想起這些事情的時候,我會問自己,我應該怎么辦?今天同樣遇到了這樣的情況。我要回答的問題是我應該怎么樣要求楊元慶。我對元慶說的只能是:一、牢記你的目標,牢記你的責任,進取、創新、突破!此外沒有別的出路;二、要愛惜資源,特別要愛惜員工,牢牢記住以人為本;三、去打仗,十仗中勝七仗就是優秀的指揮官!
我很抱歉地對《公司不是家》的作者說,我們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元慶只能從企業發展的角度,從大局的角度看問題,這才是最根本的以人為本,最根本的為員工負責。如果元慶真的用為局部員工負責的方法去考慮問題,企業就會陷入一片兒女情長之中,完全無法發展,中國就會失去聯想。因此企業前進的主旋律只能是戰鼓,是激昂。
以元慶為代表的聯想高層領導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員工們說:“我們把生命中最好的時光交給你們了,帶好我們,不要走錯,”股東們更是不停地在說:“發展!利潤!增長!”同行則是要抓住每一個機會,給我們以致命的打擊,在這無休止的競技場上,稍有不慎就會鼻青臉腫,頭破血流。我是過來人,我知道個中滋味。因此我們――股東們,員工們,對他們――企業管理的直接負責人,要嚴格要求,要批評,要提意見;同時也要鼓掌,要吶喊,要叫好!我們上下一心,精誠團結,打勝仗,我們不驕不躁;打了敗仗,我們互相鼓勵,依然戰歌嘹亮,這才是我們,這才是真正的斯巴達克方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