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產經新聞報 張蕭然2013-06-03
2013年是電煤市場化改革的深化年,但令人詫異的是,剛卸去枷鎖還不足半年的電煤市場卻開始主動尋求政府庇護,而且一反常態,這次主動 投懷送抱 的是煤企。
最為典型的案例就是河南省的煤電互保政策。今年4月,河南省內的多家煤企召開專門會議商定向政府提出煤電互保救市方案。一個月后,煤電互保政策出爐,該政策實行發電機組采購本省電煤量和發電量掛鉤制度。
根據發電單位基礎電量占全省比例分攤確定基數,超基數采購1萬噸省內原煤獎勵1000萬千瓦時基礎電量,少采購1萬噸省內原煤扣罰1200萬千瓦時基礎電量。根據該政策,外省煤進入河南省的渠道基本被堵。
據悉,煤電互保的提法已有好多年,前幾年是電企求著煤企,而這次是煤企求電企,但牽線人仍是地方政府。接受記者采訪的中宇資訊煤炭行業分析師關大利認為,煤電互保的救市政策具有地方保護主義色彩,有違背市場化改革的嫌疑。
作為堅固的堡壘,電煤市場化改革已躑躅前行了近20年,經多方利益博弈,電煤市場化改革新方案于2013年開始實施。在改革前夕,國務院、發改委曾連發3份文件,明確提出各地政府對煤炭交易少干預。
但風云突變,自今年3月份以來,受煤耗下降、進口煤猛增等因素的影響,煤炭供過于求態勢明顯,一向領漲的煤炭價格開始進入下行軌道,并屢創新低,煤企盈利能力大幅下降,部分高成本礦井甚至出現虧損。
持續下跌的煤炭價格,讓一些煤企再也坐不住了,決定聯合向地方政府求救。據關大利分析,作為地方經濟的支柱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煤企盈利能力的下降將對地方的財政收入和就業率產生影響,這是地方政府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推出了煤電互保的救市政策。
在煤企的 施壓 下,向煤企伸出救援之手的不僅只有地方政府。有分析人士表示,近期國家能源局出臺的《商品煤質量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也有救市的嫌疑。該辦法不僅擬限制熱值低于4544大卡、含硫量高于1%、灰分高于25%的煤炭進口,而且同時對進口商的資質設立了門檻。
據接受記者采訪的卓創資訊煤炭行業分析師劉冬娜分析,官方出臺該辦法的初衷是為了保護環境,規范市場秩序,保證商品煤的質量。但從政策的客觀效果而言,該政策的出臺在一定程度上可能緩解當前國內煤炭疲軟的銷售行情。
市場上有另一種說法,之所以限制進口煤,是因為這幾年我國煤炭進口在不斷增加,而這加劇了國內煤炭市場的供給矛盾。 因為進口煤政策是國家支持、鼓勵的,所以只好從劣勢煤下手。 而價格優勢是電企青睞進口煤的主因。
由于反對聲音比較大,該政策涉及到電廠和進口貿易商的利益,劉冬娜預計該政策出臺的可能性比較小,會綜合各方的利益推出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相對折中的方案。以河南為首的地方救市政策繼續擴散的可能性也相對較小。因為今年是電煤市場化改革方案實施的第一年,如果實施效果大打折扣,這將打擊大家的信心。
但總體來看,關大利認為,電煤市場化改革任重而道遠,在電企體系沒有變化的情況下,讓煤炭市場完全市場化不太現實。自合同煤取消后,長協煤談得并不順利,很多省的談判都陷入了僵局。煤電市場體制已經根深蒂固很多年了,一下子改革也不是很現實,要一步步慢慢來。
有分析人士指出,相對于這些保護政策,地方政府還不如給煤企減負,減少涉煤企業應該承擔的各種名目繁多、不合理的稅費。據悉,現在煤炭企業承擔的各種稅費超過50種,譬如鐵路建設基金稅費就占據煤價的3成甚至更多。僅2012年39家煤炭上市公司支付的各項稅費就高達1295.3億元,比凈利潤還高出355.6億元。
目前各地稅收壓力巨大,減負似乎不太現實。但劉冬娜認為,關鍵還是看地方政府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看他們的眼光是否長遠,是看重眼前的利益還是長遠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