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uby id="diaei"><option id="diaei"><menu id="diaei"></menu></option></ruby>

    <ins id="diaei"><option id="diaei"></option></ins>
    1. <tr id="diaei"></tr>
    2. 價低、庫存大 進口煤市場全面疲軟

      中國經濟時報2013-07-11

        在國內煤炭市場連續進入 寒冬期 的同時,曾經成為業內 公敵 的進口煤市場也正遭遇著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疲軟時期。和曾經大力沖擊國內煤炭市場的 壯觀景象 相比,進口煤如今已經失去了往昔的 風采 。
        記者在調查采訪期間了解到,以前的進口煤市場準入門檻低、出售價格低于國內煤炭的價格等等優勢因素,曾一度沖擊并占據國內煤炭市場的 大半江山 。而如今面對煤炭需求量減少、產能過剩日漸加大等市場大環境,進口煤也已經 無力回天 。
        正值用電高峰期的7月份,大酷暑讓人們每天過得都不舒服,坐在辦公室里的許澤林如坐針氈,比平常人多了些許的煩躁和不安。
         還有批煤停放在港口上,卸不下來。 許澤林無奈地說。為什么卸不下來? 沒有客戶要啊,我的庫存又滿了放不下啊。 許澤林一句話道出了苦衷。
        這是之前一筆差不多談妥的生意,因為價格的原因,客戶終止了談判,讓原本可以賺一點錢的許澤林大失所望,如今卻還背負著每天港口的停泊費用。
        記者調侃了一句, 到嘴的鴨子飛了。 許澤林卻否認, 現在是一天一個價,客戶少,又都把你的價壓得很低,別想賺錢了,不賠很多就算不錯了,真正吃到肚里的鴨子才是肉啊。
        許澤林所說的這批貨,是指一船到港口的印尼5500大卡的煤炭,報價是每噸615元 (到岸含稅價)。 只比國內的每噸低了15元錢。
        自從2009年中國從煤炭出口大國變成凈進口國,逐年增加,2012年進口總價值接近2000億元,大量的民營企業借此崛起。
        許澤林是一家商貿公司的負責人,進口煤是該公司主營業務。得知記者采訪的意圖后,許澤林連忙說, 煤炭市場肯定是不行了,不管是國產煤還是進口煤,現在根本就沒有市場沒有利潤可言。 這是從事進口煤市場交易七八年的許澤林給記者的第一個回答。
        實際上,進口煤炭貿易商作為一股新生的市場力量,已經是中國煤炭行業不可忽視的重要角色。憑借低價的進口煤炭,在過去幾年里,貿易商們已經改變了長期僵化的煤電行業格局,對國內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加速了煤炭價格的下跌。
        中國2012年進口了3億噸煤,今年頭4個月就進口了1.1億噸煤,僅今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長就超過30%,達到8000萬噸。 這個數字還是很龐大了。 許澤林說。
        然而,從今年5月份開始,海關總署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5月,煤炭進口量2757萬噸,較4月煤炭進口量減少112萬噸,環比下降3.9%。另外,雖然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5.6%,但是增幅卻繼續收窄。
        在許澤林的記憶里,生意最好的時候是2010年到2012年間, 尤其是2011年的時候,那時候我們先是把煤炭進過來,然后再找客戶,因為不愁沒有客戶買,有的是客戶聽說我們進煤了就跑過來找我們,客戶爭著搶著要,談判簽合同什么的都比較輕松。
         進口煤交易下滑應該是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的。 2012年的時候,煤價開始直線下跌,我們則是先談好客戶再去進煤,甚至是有的客戶跑單了,我們寧愿損失10%的訂金也不愿意把煤進過來,因為賣不掉啊,真正把煤進過來的話,損失要比訂金多。 許澤林說。
        許澤林抱怨道, 其實我們現在的利潤基本上是沒有的,這段時間以來利潤最高的每噸不到5元,更多的時候是不賺錢。
        是我國最大的港口之一,許澤林告訴記者, 隨著從事煤炭進口業務的利潤空間急劇縮小,多數的貿易商已經開始轉作其它業務,有些實力較好的煤炭貿易商還是沒有放棄進口煤炭業務,不過他們已經開始盯著邊貿進行小量進口。有的部分煤炭貿易商則開始放棄煤炭進口業務,而轉向鐵礦石、鎳礦等礦藏的進口。
        許澤林告訴記者,現在國內電力企業采購煤炭正變得越來越自由。一些電力央企已將煤炭的采購權充分下放到了旗下的電廠。 在這些電廠看來,滿足排放標準的前提下,煤炭價格成本是唯一需要考慮的因素。誰的便宜就買誰的。
        為什么進口煤價格要低于我們國內市場煤的價格?這一直是業界和社會比較關注的話題。
        煤炭形成商品的成本主要有三大塊:生產成本、物流成本和政府稅收。 母庸置疑,國外的煤生產成本低、物流成本低,進口煤占據了絕對優勢。 許澤林說,進口煤貿易準入門檻低以及貿易商多,也是原因之一。
        記者了解到,進口煤以低于中國國產煤的價格在中國市場上進行如此大量的銷售,就說明他們的生產成本低于中國。
        北京一家進出口貿易的業務員張華(化名)經常去國外的一些煤礦進行貿易往來,他告訴記者, 外國的供應商非??粗貭I銷策略,為了進入中國市場,外國的供應商必須把價格定在比國產煤低的水平。中國目前國內煤炭產能過剩,如果進口煤價格高于國產煤,它在中國就根本沒有市場。   
        正如許澤林所說的,價格優勢主導著交易的砝碼,這是在煤炭市場里面永遠不變的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