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房地產網-中國房地產報2014-06-23
■本報記者王飛北京報道
北京庫存超過7.7萬套、南京庫存突破4萬套、上海庫存破1100萬平方米……據有關統計數據顯示,6月初全國主要的13個一二線城市合計住宅庫存面積近9000萬平方米,相比5月初的8430萬平方米上漲了5.3%,較2013年同期更是大增26.6%,一些地方的庫存壓力空前高漲。
據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一位人士向中國房地產報記者透露:他們定期發布的主要城市 新建商品住宅庫存報告 ,現在已愈發沒有可比性, 城市樣本變化太大了。 他告訴記者, 過去我們做20個城市的監測,近兩個月來增加到35個,有幾個城市是被替換上去的,因為原樣本城市的房地產交易管理官方網站已經不再發布庫存量了。 記者通過對比近一年半來的報告及查閱網站發現:取消在官網公布庫存數量的城市至少有三個——唐山、青島和丹東。
3城市庫存數據從官網 下線
按照以上易居研究院人士的說法,庫存量這一項從唐山市房產信息網上 失蹤 ,是自去年2月份開始的。中國房地產報記者登陸該網站的確只能看到成交情況,查不到庫存數據。
隨后,記者致電唐山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詢問相關情況,其市場管理處和信息中心的兩位工作人員口徑一致——唐山市房地產信息網上從來沒有公布過庫存量!但記者從一位不愿具名的唐山市住建局宣傳部門人士處獲悉,唐山市政府最近很為高庫存 上火 。 三天兩頭地開會討論如何消化。
步唐山后塵的是青島。原本,由青島市房地產登記中心和青島市房地產交易中心共同主辦的 青島網上房地產 網站,每月都會公布上月的庫存情況。但自今年4月至今,不但庫存情況停止了更新,連歷史數據也無從查找了。中國房地產報記者電話采訪了青島市房地產交易中心,工作人員對此事的回復輕描淡寫, 以前的確是有,但現在網站改版了,不再發布那個數據了。 記者再追問那是否還有其他途徑能查到庫存情況,得到的回答是 不知道 。
丹東則對庫存數據從官網上 下線 的事諱莫如深。據中指院數據顯示,截至去年末,丹東樓市庫存去化時間高達73.3個月。盡管丹東官方一再強調自己的庫存并沒有傳聞的那樣高,但據某研究機構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不再公布庫存量之前,丹東的 貨底子 也夠賣32個月。
高庫存帶來的 負能量
唐山和丹東兩城市都沒有限購政策, 一個城市如果不限購還去存化艱難,就說明城市的人口吸附力不強,有效需求稀少。 清華大學房地產研究所所長劉洪玉說。長期關注京津冀地區房地產市場情況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區域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劉維新對唐山的診斷是: 當初京津唐概念一出來,唐山市政府和很多房企認為機會來了,建設加速,但市場需求跟不上,購買力有限,造成很多庫存積壓到現在。
丹東的庫存主要集中在新區。據當地人士介紹,這個規劃面積為93平方公里的新城區用掉了全市數年的用地指標,定位是丹東未來最具國際化、多元化,最富有活力的城市核心區。但目前的實際情況是,因為新區距老城區較遠,安土重遷的當地人大多不愿在那邊置業,即使買了,也是作為投資品。因此不少小區入住率極低, 鬼城 的詬病聲四起。
丹東新區還沒等產業建設成型、配套設施齊全、就業人口進駐,就先急著建住宅是本末倒置的,結果就是積存、空置。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環境研究所城市經濟和房地產經濟領域研究員李恩平指出,要建設新區,產業是基礎支撐,只有產業才能反映經濟社會對就業的真實需求,帶動人口積聚,進而帶動住居需求,推動住宅建設,形成宜居新區。
青島是3個城市中唯一一個實行限購政策的城市。但近20萬套、2000萬平方米左右的存量卻并不能全賴限購。按正常思路,存量 消化不良 的情況下,房價應該 服軟 下降,可青島房價卻從2013年7月至今年3月連漲8個月。直到4月才出現了首次下跌。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研究員嚴躍進認為,青島出現許久未見的 負增長 ,和庫存高壓不無關系。
未來庫存或將繼續增長
來自各方的壓力讓各地方政府對庫存量惶惶,于是出現了杭州更改庫存量、北京剔除無效房源重新統計這樣的事件。
嚴躍進分析認為,高庫存產生的區域有跡可循。 從城市的小范圍看,郊區的存量要大于市區,即便是一線重點城市,也難逃這一規律,如上海的臨港新城、天津的武清等。這與城市承載力、服務力、資源吸引力等緊密相關。
另外他還表示,中國樓市的庫存從長期看會呈增長趨勢,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是投資新開工量總體上是增長的,這種力量會創造出更多的新樓盤。其二是從供求關系上看,基本上是先有供應才有成交。簡單說就是只有取得預售證的樓盤才能上市,這就劃定了購房者的選擇范圍,所以供應量總是會大于需求量的。第三,從實際成交經驗上看,多數樓盤的掃尾工作是非常艱難的,難啃的硬骨頭往往一滯數年。
庫存的確是需要清理消化的,否則不僅是對社會資源、空間資源的浪費,也會直接影響房企回款,甚至成為資金鏈斷裂的導火索,還會讓地方政府背負造 空城 的罵名。嚴躍進表示, 高庫存往往和產業、配套、人氣‘三不足’掛鉤,這應該警醒各地方政府注意在城市規劃和資源導入上的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