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uby id="diaei"><option id="diaei"><menu id="diaei"></menu></option></ruby>

    <ins id="diaei"><option id="diaei"></option></ins>
    1. <tr id="diaei"></tr>
    2. 劉祖長:灣田人的俠義領袖

      《天下湘商》特刊 編輯:鄭卓 作者:鄒錫蘭2017-06-30

      “在我接觸的所有老板里面,他的誠信指數是最高的,他在餐桌上跟你講的話都是算數的。他的誠信讓大家相信他,愿意追隨他,他的誠信、他的人情味把人才吸引來。”“我們做煤礦,不是那么簡單,什么時候挖煤、怎么挖,賣給誰,他是總指揮,最需要智慧。”“他進入貴州,本身就因為他的勇氣。窮山惡水,那么多人不看好的情況下,他敢下手??吹脺?,敢堅持”……

      “大德、大智、大勇”——這是朋友和同事對劉祖長的評價。

        湖南灣田集團董事長劉祖長是西南地區數一數二的“煤老板”。他坐擁11家煤礦、4家洗煤廠、4家瓦斯發電廠,下屬員工上萬人,固定資產50多億元,年利稅達10億元……“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這就是劉祖長。

       

      去貴州“撿錢”

        2003年,劉祖長做了一個改變自己命運的決定:走進貴州。

        這現在被證明是“最聰明的事情”,在當時看來,卻是一條風險與機遇同在、成功與失敗并存的沒什么勝算的路。

        在此之前,劉祖長一直在煤礦工作。2003年,受到國家宏觀經濟調控緊縮銀根等政策的影響,他所創建的湘海公司一度發展停滯,不知何去何從。迷茫之際,一位朋友對他說,“去貴州吧,你在湖南是賺錢,你到貴州是撿錢。”

        當時,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啟動不久,在和朋友經過一番深入細致的政策與市場的考察調研之后,劉祖長意識到,這是一個難得的機遇。于是,他帶領著23人,打點好行裝,背井離鄉,西征貴州。

        然而,“撿錢”哪里那么容易。

      “我是2003年3月18號到的貴州盤縣,當時收購了一個小煤窯,就是灣田煤礦。”當時的情景歷歷在目,“那個地方是在山溝溝里,交通很不方便,我記得當時我們去,開的車子里面有礦泉水、餅干、被子、鋤頭,在山里堵車的話,一堵就是三天,車里吃,車里睡,還要用鋤頭開路。”

        當時的灣田煤礦,要技術沒技術,要人才沒人才,年產不足2萬噸,花600萬買下的煤礦,劉祖長卻要投資幾千萬進行技術、通風、排水、采掘等項目的改造升級。交通也是“老大難”,生產的煤拉不出來,原材料也很難運進去,劉祖長首先想到號召其他煤礦主一起湊錢修路。“當時的煤老板有一個觀念,路是政府的。所以叫他們出錢也不出,但不修的話,這個煤礦就沒有前途。”無奈之下,劉祖長自己掏腰包,組織了一個36人的修路隊伍,長年累月住在路旁,修建、維護、拓寬,保持路的暢通。經過努力,劉祖長遠征貴州的第一年,產煤便達18萬噸。

        當時在礦上,有一對貴州籍的夫妻,他們的一雙女兒得了血液病,要60萬才能治好。劉祖長想著救孩子,花重金請了一個市級的文工團在礦上舉辦“愛的奉獻”文藝匯演,并提前做好員工的工作,鼓勵他們上臺捐款。“周圍的老百姓是這么看的,湖南人在幫助貴州人,大家的關系一下子拉近了,那次我們現場捐了3萬多,剩下的錢由公司出。當時,對公司來說,幾十萬是很大的數字,但是當地人真正遇到困難,理所當然要去幫人家。”捐款的事情很快在當地口耳相傳,公司與當地人的關系得以緩解。

        劉祖長說:“做企業也好,做人也好,別人的利益是不能侵害的,特別是老百姓的利益。只有維護了他們的利益,你才能和他搞好關系。”搬遷的時候,曾經有人想拉攏其他人鬧事,卻被當地百姓一句話逼了回去:“做人做到劉總這樣子,我們再去鬧事的話,就不是人了!”

        贏得人心的劉祖長終于在貴州立住了腳。生于湖南新邵的劉祖長,有時候甚至會稱自己是貴州人。

        劉祖長認為,當地落后“是文化教育的問題”,于是定下規定:當地凡是考取大專以上學歷的,每人獎勵3000元;家庭有困難的,每人最高補助1萬元;實在有困難的,需要多少錢,就補助多少錢。劉祖長考慮到有些人接受了補助,“心里面會過意不去”,于是他又改變了政策,凡是小孩子考上大學的,就為他的母親安排工作,到食堂炒菜或者負責清理衛生,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勞動供孩子讀書。

        每個學期,劉祖長都能收到四五十封學生的感謝信。同時,那些學生的故事也感動著劉祖長。感動劉祖長的不止是學生,還有他的貴州籍員工們。一次,運送礦石的繩子斷了,礦石從礦井軌道斜坡上滾下,此時,還有一撥人在井下作業。當時,一位陳姓礦工不僅沒有逃命,反而迎向礦石跑去——軌道中間有一個扳道的地方,他跑到上面把扳道扳回,擋住正在滾下的礦石,救了井下所有人的命。

        當年去貴州“撿錢”的劉祖長,還未撿錢先散錢,過著天為蓋地為席的苦日子,還沒過上好日子,卻險些丟了性命。最早一起去貴州調研的7個人,終因條件惡劣堅持不住,但惟獨劉祖長一個人留了下來,和他一同留下來的還有他的團隊。

        回溯過去10年,劉祖長這樣評價:“走向貴州,是最聰明的事情;堅守在貴州,是最明智的選擇。”

      “我以后的事業是幫朋友”

        劉祖長涉足的領域多,跨省企業多。他的萬人大軍,一部分在貴州、云南、新疆參與西部開發,堅守、延伸傳統礦業;而另一支新軍,攜人才和資金兩大優勢,強勢登陸湖南,返鄉參與湖南中部崛起和“兩型社會”建設。

        劉祖長很少出現在第一線,他把權力層層下放,用人不疑。他要做的,只是每天8點到10點打電話。“我從來不希望底下的人給我匯報,我沒打電話,你自己做就可以了,該怎么做就怎么做;我打電話的話,問什么你答什么就可以了。”

        剩余的大多數時間,劉祖長有自己的事情。“目前我最喜歡的事情是釣魚,一是強迫我鍛煉身體,還有就是能夠靜下心來,什么都不要考慮了。”劉祖長還喜歡看武俠小說,“對事業有幫助,武俠小說謳歌人的情懷,俠義、仗義。”

        父母自小便對劉祖長十分嚴格。“我正月初一最大的心愿就是下雨和下雪,因為那樣就不用去砍柴了。否則,大年初一也會被趕出去,從6歲開始,天不亮就要起來去砍柴,必須吃苦耐勞。”沒受過多少教育的父母堅信“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打著劉祖長去讀書。“我的家教是非常嚴的,當時很恨我的母親,但是感謝她對我那么嚴。”

        劉祖長的老母親今年已經90多歲,劉祖長堅持每年回家為母親祝壽,陪母親過年。家鄉的人知道,每年的這些時候劉祖長一定會回家,便在家門口排著隊等待劉祖長,而劉祖長從來都是有求必應。“我的事業是朋友幫我辦成的,我以后的事業是幫助朋友。你過去有多大本事啊,還不是別人幫你。”

        最多的時候,劉祖長一天收到過1200多條短信,認識的不認識的,祝福的、投訴的、找幫忙的,對員工、對朋友,出錢、出力,劉祖長從來是有多大勁使多大勁。

        有一年大年初一,劉祖長收到一條短信:“劉總,新年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要注意休息,特別要保護好身體。”沒有署名。劉祖長很感動,便打電話過去問人家是誰。對方卻不接電話,只是短信回復道:“劉總,您很忙,就不用掛念我了,我是一名老灣田人,盡量不給您添麻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