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稀印象中覺得應是初中左右,一次偶然機會看到了梅爾 吉普森自導自演的《勇敢的心》。從小就喜歡歷史和軍事的我,便毫不猶豫地看完了,那時我喜歡的是氣勢磅礴的恢宏場面,而在當時看來,該片戰爭場面并不宏大,所謂的軍隊也跟乞丐無甚差別,因而把它歸類為了糟粕一類電影之中。
多年后,因朋友們的不斷推薦,加之對梅爾 吉普森的喜愛,終于耐著性子重看了一遍這部電影。隨著劇情的不斷推進與演變,我漸漸地被吸引,看完之后,心神還久久地回味著那一段凄迷。我發覺,曾經的記憶竟然完全錯誤。憑心而論,該片不論是從場景的選取、音樂的制作、劇情的編寫、一眾演員的演技等各個方面無不透露著導演的匠心獨運。當屬老梅的經典之作,難怪眾多影評對該片的評論極高,這完全稱得上是一部里程碑式的精品。
該片取材于不列顛島統一戰爭中的一個片段,當時的不列顛島,英格蘭實力強大,而蘇格蘭的貴族們為了自己的利益,爾虞我詐,全然不顧平民百姓死活。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終于,威廉 華萊士帶領著其部落的勇士們揭竿而起,英勇地反抗著暴力的統治。全片的主線便是蘇格蘭民眾在其民族英雄威廉 華萊士的帶領下為自由而英勇反抗英格蘭統治者的故事。在我看來,該片不單是一部史詩影片,更應算是一部完美的勵志電影。該片通過威廉 華萊士的一生,展現蘇格蘭人民不畏強權的民族解放斗爭。該片可以說是威廉 華萊士的一部成長史、發展史、奮斗史。
片中取景便是在綠草叢生的蘇格蘭高地,藍天、白云、青山、綠水,一派祥和的景象,生活于此的蘇格蘭民眾也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然則,這能由他們做主嗎?從古至今,蘇格蘭民族就是一個悲情的民族,該民族得以傳世之風俗恐怕便只剩下那蘇格蘭裙和蘇格蘭風笛了罷。片中多次配上那婉轉凄涼的蘇格蘭風笛聲,好像是一位歷盡滄桑的老者在向聽者訴說著這個民族凄迷的歷史,抑或是一位苦苦等待著戀人歸來的癡情人在翹首期盼戀人的歸來,令聞者無不心中惻然。就是這么恬美的高地上,處處都在演繹著英格蘭統治者對蘇格蘭平民的殘酷剝削與血腥統治。而面對著人民的水深火熱,無恥的蘇格蘭貴族們卻在為了蠅蠅小利而斗得你死我活。
威廉 華萊士,一個普通人,因著妻子生命的流逝,不像其他懦弱者一般忍讓,他奮起反擊,反抗暴力,終于將侵略者從部落趕跑。他不是一個頭腦簡單的人,沒有被勝利沖昏頭腦;他也不是一個沒有擔當的人,沒有拋棄部落的老幼。在他的號召下,聚攏了一大批不堪暴政的勇士們,一路過關斬將,終將英格蘭統治者趕出了蘇格蘭,并積極向英格蘭發起進攻。其中有一幕場景令我難以忘懷:在與裝備精良的英格蘭大軍對峙時,蘇格蘭的這群宛若丐幫聚會般的隊伍膽怯了,害怕了,無他,當時很多戰士都是各貴族的奴隸,只因為主人要打仗,他們才來,戰斗意志幾乎為零。所以在殘酷的生存壓力下,他們一如既往地準備不戰而逃。這時候威廉 華萊士站出來了,他向所有人說: 戰斗可能會死,逃跑,至少還能多活一會兒。年復一年,直到你們壽終正寢。但你們愿不愿意用茍活的一段日子去換一個機會,就一個機會,回到這里,告訴我們的敵人,他們也許能奪走我們的生命,但他們永遠奪不走我們的自由。自由! 這一刻我確實熱血澎湃了,士氣大漲的 丐幫 戰勝了英格蘭。故事發展到這里,算是展現了一派大好前景,如果不出意外,威廉 華萊士可能就像眾多開國元勛一般振臂一呼,橫掃不列顛島,然而歷史的慣性從來都是如此強大,內部的爾虞我詐終于導致了他的失敗并被叛徒送給了英格蘭,然后沒有懸念的被斬首。如果僅僅是這樣的結局,那與圣女貞德的結局也無甚差別,然而導演還是給了我驚喜的,也讓我對這部影片的認同又加上一分。片中行刑的那一幕給我感觸很深,在行刑臺上,面對著敵人的百般折磨,仍不愿低頭,受盡諸般酷刑,在臨死之前,用生命中最后的時光聲嘶力竭地大喊 自由 ,這一刻我突然感覺眼中有些濕潤。是的,我落淚了!
其實華萊士所為之奮斗一生乃至付出生命的僅僅只是我們看似簡單的自由二字而已,但這所透露的卻正是人們往往逃不出的一個怪圈——人活著為了什么?有很多哲人在思索著這個問題,也有很多人不斷地探尋活著的目的,最終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我也一直在想,每天努力的工作為了什么,為了活著,是,當然是。但怎么活?那一刻,我心中有了一絲明悟,我們努力工作其實也是為了一個目標——自由!一種身心的自由,不被外物所束縛,過著恬靜自在的生活,而為了獲取 自由 ,我們便不得不去與命運抗爭,去努力奮斗。我想,這應是我一生為之所奮斗的目標之所在吧!威廉 華萊士舍身成仁印證了一句話 不自由,毋寧死 。我們不需要如此,但應在生命的道路上,為這信仰不駐前行!
(作者:陳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