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大早,和部里的同事小隋乘坐公司的路虎車前往湘橋煤礦。
幾天前跟礦里的辦公室主任劉建東約好,什么時候到湘橋去采訪幾個優秀隊干和班組長,日子由他定,不料想他把這日子選定在五一。是啊,五一是一個極具紀念意義和象征意義的日子?;鸺t的五月,五月的鮮花,還有普天下勞動者們的節日,凝重與浪漫都賦予了這一天的不同尋常。選擇這一天去采訪,顯然,建東是特意這么安排的。
從總部機關紅果到湘橋煤礦大約40幾分鐘的車程。晨風中,路虎車穿行在山間的水泥公路上,湛藍的天空、潔白的云,還有路兩旁嫩綠的植被散發出的淡淡的清香,讓人神清氣爽。
湘橋是公司收購不久的一座新礦,2011年2月份才正式接收,經過短短一年時間的技改擴建,舊貌換了新顏。礦長張衛紅是一個不事張揚,注重務實的人。邊抓技改邊生產,據說到去年底他還盈利了1100多萬元。尤其被人稱道的是,礦里原來到處斑駁不堪、又臟又亂的地面環境,如今已被 新、齊、凈 三個字所取代:煥然一新的員工宿舍和文化長廊,整齊有序的工業廣場,寬敞潔凈的休閑通道和礦區公路。去過湘橋的人都感嘆,前后兩種截然不同的觀感,其間傾注了張衛紅不知多少的心血。
一路上我和司機小廖說笑著,小隋因為坐車暈車很少說話。不知不覺,路虎車繞過幾個急彎之后,幾聲笛鳴,駛入了湘橋煤礦礦部的大門。
建東早已安排采訪對象在辦公室等著我們了。3名采訪對象中兩個是隊長,還有一個是班長。簡單地自我介紹之后,沒有更多的寒暄,我們便按照預定的采訪計劃直奔主題,開始和掘進一隊隊長周均義聊了起來。老周是湖南雙峰人,2008年進的公司,此前在黔西那邊的煤炭崗煤礦,去年公司接收湘橋時調過來的。今年一季度,他這個隊月月進尺超計劃,實現了首季開門紅。正當我們為今天采訪的頭一個對象就是一座 金礦 而感到高興的時候,卻誰知還沒等話題完全打開,老周嘴上的話語就已經越來越少了。顯然,眼前這位47歲的中年男人不怎么善談,剛開始時我們問一句他還答一句,可到后來,任憑我們怎么問他,他只是來回不停地搓著雙手,偶爾對我們憨憨地笑一笑,說: 冇么子好講咧 。 請你講一個你在窯里的故事給我們聽聽好嗎 ? 挖窯的人冇得故事咧 。其實在來湘橋之前我便已經預料到這種情況,雖然我們后來完全不按采訪提綱確定的線索發問,也試圖把現場的氣氛搞得再輕松活躍一點,但我們的所有努力都沒有用,從老周那張已經泛紅的臉上,我們看到了一種發自內心的歉疚與不安,此刻,我知道他其實已經盡力了。在我們的基層隊干中,有不少人和老周一樣,他們在千鈞一發的危難時刻連眼睛都不會眨一下,在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面前絕不會后退半步,可若是論嘴上功夫,大都跟老周一樣八、九不離十。
接下來的情況似乎有所改變。采訪對象是一位貴州小伙,叫白昌碧,湘橋煤礦采煤一隊班長。今年26歲,是隊里最年輕的班長,在隊里他的文化程度也是最高的,高中肄業。班里23個人全都是貴州本地人。小伙子告訴我們,他家離礦里不遠,騎摩托車只要10分鐘。他這個班去年最高單產一個小班產原煤158噸,最高月產原煤3300多噸。去年他被礦里評為優秀班長。特別讓我們感到有趣的是,他的班里有3名員工是他的親戚:一個是他的排行叔叔;一個是他的堂哥哥;還有一個是他的侄兒子。我們問他, 怎么安排叔叔的工作 ?他說, 和別人一樣 。 要是不服你怎么辦 ? 我就吼他 , 怎么吼 ? 不愿干就請回去 !26歲的小伙子太率真了,率真得讓人好笑又可愛!當我們問他對自己的未來有什么規劃時,小伙子沉思了一下后對我們說,想法當然有,誰不想日子過得比現在更好呢。但是現在的湘橋,生產水平還不高,機械化程度也不高,要是能有一條從工作面直達井口的皮帶運輸機就好,產量就會大大提高。言語間,眼神里,無不流露出對湘橋,對這個他所熱愛的礦山深深的期盼。小伙子似乎還有很多話想要跟我們講,然而當他看了看手機上的時間后,他不好意思地說, 12點了,要回家了,老婆還在家等著我呢 。
中午就在礦食堂就餐。分管后勤的龍部長提議喝點酒,說是今天過節。一瓶飛天茅臺,小半桶上乘的 金竹山大曲 ,我們選擇了后者。聽說我們來了,老朋友陳家輝、王金梅夫婦特意在家蒸了包子等我們去吃,得知我們在食堂開餐,又把包子送到食堂。幾個人圍坐一桌,吃著、喝著、說著、笑著,和在自己家里一樣。
吃過午飯,家輝說到他們家里去喝茶。他們倆口子都是灣田報的忠實讀者,家輝更是經常給報紙撰文寫稿的熱心人。其間,他把正在寫的一個稿子拿給我們看,寫的是企業管理和企業文化建設方面的內容。這位原本是學生物化學卻陰差陽錯改學了數學專業的老牌大學生,字里行間讓我們對他的語言文字功底有了更深的了解。閑聊中妻子王金梅一臉虔誠地對我們說,灣田報辦是辦得好,但是不能只報喜不報憂啊,也要有批評性文章,批評的目的是為了改進、為了提高嘛。一聽此言,我的心中頓覺憂喜交加。喜的是灣田報有這樣的讀者著實讓人欣慰,憂的是報紙倘若辦不好就會辜負了大家的殷切期望。
從家輝家中出來時已是下午3點。我們接下來采訪的對象是采煤一隊隊長陳光毓。與上午采訪的老周有所不同,這位因投奔灣田而被原工作單位除名的湖南新化籍漢子,在跟我們介紹隊里的情況時,一點都不犯怵,可當我們要他說說他自己時,立刻 啞 了,成了老周的翻版。沒轍,我們只好跟他聊起了家常。老陳告訴我們,他在家中排行老二,父母都已80多歲了。他自己有兩個兒子,小的今年才6歲,一直跟著他在湘橋。大兒子在廣州發展,但考慮到父親在貴州,就想還是來貴州這邊做點什么,離父親近一點是兒子的心愿。說到這里,老陳似乎想起了什么,好半晌沒有說話。沉默一陣之后,他對我們說,其實他自己也很想家,想家中的父母。雖說每年的春節他都會回去看看他們,但也僅僅就是去打個轉。平時隊里的工作脫不開身,心里總覺得對不起他們。自古忠孝難兩全,等有空的時候一定去好好陪陪他們。聽得出來,此時老陳的聲音微微有些顫抖。的確,在湘橋、在灣田,有不少像老陳這樣在父母面前是兒子、在兒女面前是父親的人,他們,不僅心系灣田的未來和發展,同時也心系著對家中父母妻兒的牽掛。
晚餐是在通風隊老謝的家里吃的。礦長張衛紅對我說,帶你去個地方,包你味道滿意。進門一看,原來桌上十來個人,都是從金竹山煤礦出來的。雖說不一定每個人過去都認識,但那已經不是問題。一句金竹山普通話,一杯金竹山的純米酒,足以讓在場的每個人都實現 零 距離的對接,沒有隔閡,沒有拘束。
離開湘橋的時候已是晚上10點多鐘了,路上我一直在想,想董事長劉祖長 要讓灣田人都過上好日子 的宏大心愿;想張衛紅礦長在我們臨上車時說的那句 盡力做好自己要做的每一樁事情 ;還有采煤班長白昌碧、老周、老陳、家輝倆口子、通風隊老謝和那一屋子的金竹山人。想著想著,不由地想起了一首歌: 共和國的太陽里有你的光和熱,老百姓的日子里有你的情和意,啊,我的礦工兄弟……
夜深了,一個美好的夢伴我進入了新的一天。
(作者:一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