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緊張籌備,灣田集團首屆攝影通訊員培訓班于8月6日至7日在長沙順利舉辦。
為何要辦這個培訓班?簡單扼要地說一下。過去,不要說錄像,連拍照都是非常高檔、高雅的事。一個人一生也許都不會留下一張照片。因為沒條件,沒設備。如今的社會飛速發展,手機已非常普遍,正如許多外國人笑說中國的現狀: 街上要飯的腰間都挎著部手機呢。 現在的手機大部分都有錄像、拍照的功能,而且數碼錄像和攝影的設備也很普及。如今的社會,已經進入一個所謂的全媒體時代,通過網絡,人人都可以發布新聞,人人都可以成為 記者 。一個企業,要增加、擴大自己的社會影響,樹立自己的品牌,離不開這些宣傳手段。灣田有自己的文化傳播體系,報紙、雜志、網站、微博,都需要錄像資料、照片。但我們很缺少這方面的稿件。因為,設備并不是決定錄像和照片質量的唯一因素。有好錄像機、照相機并不一定就能拍攝出理想、合格的作品。有些人用很普通的設備也能拍攝出很高質量的作品。因為攝影、攝像有一定的技術和技巧。曾經有個朋友,用最簡單的傻瓜照相機,搶拍了一張新聞現場的照片,在報紙上發表后,獲得了全國的新聞攝影獎。所以,舉辦這個培訓班,就是請大家來切磋,學習,提高自己的攝影、錄像水平。
這一屆培訓班,參加的只有20多個人但卻是精華中的精華。貴州灣田煤業集團總經理助理曾新民、文化傳播部副部長趙再云,帶領貴州灣田集團、云南灣田集團的十多號人,開著一臺海獅中巴,上午8時從貴州盤縣紅果總部出發,到第二天凌晨近1點才到達長沙,可謂風餐露宿,不辭辛勞,千里迢迢,趕來參加培訓班。湖南灣田實業公司,原來只有兩個名額,公司營運部長張黎要求多來幾個聽聽課,結果一下就來了7、8個。還不包括第二天下午抽空趕來聽課的劉婷婷!
培訓班所請的講師。一個是陳際先生,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湖南省攝影家協會理事、華安分會主席,省政協《文史博覽 人物》雜志社副社長、執行總編輯,資深攝影家;一個是劉凱,電視臺資深攝影記者,制片人,曾作為主要攝影師拍攝大型紀錄片《灣田之路》,正好該片在培訓班開班前不久榮獲湖南省2011年電視新聞獎廣播電視獎三等獎。這是湖南省2011年度廣播電視獎中唯一一部獲獎的企業紀錄長片,在過去的歷屆評獎中也沒有企業紀錄片得獎的記錄,可以說,這也是灣田人開創歷史、創造紀錄的大事件。這二位在業界都是資深望重的重量級人物,理論、技巧、經驗都具備。而他們的講課也別具匠心,具有各自的特色,讓學員門聽得津津有味,課堂秩序出人意料的好,沒有一個人隨意說話、走動,都在認真地聽,認真地記錄。一整天的培訓安排得滿滿的,連課間休息都成為了老師與學員交流的時間。學員們紛紛圍著老師門提問,老師則不厭其煩,耐心講解,親自拿起學員門帶來的各式相機,幫助調模式,講解各項功能,親自示范……
兩位老師都不是灣田人,但對灣田具有非常深厚的情感。陳際出自金竹山煤礦,和董事長劉祖長曾在同一個煤礦工作,自然對灣田有很充分的了解,有很深厚的感情。劉凱2011年為拍攝《灣田之路》,曾走遍貴州灣田集團的大部分煤礦,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木前在邵陽電視臺承制了幾檔專題欄目,工作非常繁忙,正帶著一個團隊在隆回的深山里錄制、拍攝原生太的民歌作品。但是他抽空來到培訓班講課,還一再告訴大家:以后大家有什么事情需要問我,隨時可以給我打電話,只要你說是灣田人,我會認真細致地解答你所有的問題!
第二天,培訓班組織赴灣田 國際剪裁總部基地現場拍攝。陳際老師現場隨行。在拍攝現場,烈日當空,酷暑難奈,學員們圍著陳際認真請教,汗流浹背的陳際耐心指導,并親自示范拍攝。在湘江邊,美麗的風景讓學員門感覺心曠神怡,照相機咔咔咔,留下了許多雖然幼稚,卻不乏特色的作品。下午,由陳際對部分學員作品進行了現場點評。當一張張攝影作品在大屏幕上顯示出來時,陳際一一點評,點評中有表揚,有批評,有肯定,有否定,他幽默、詼諧的語言不時引來一陣陣歡笑……
作品中大部分是在灣田 國際建材總部基地拍攝的。雖然大部分是初學者的習作,但大家都在用鏡頭記錄著灣田的歷史,今后大家將用鏡頭更好地記錄下灣田的歷史,這一點是毫無疑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