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uby id="diaei"><option id="diaei"><menu id="diaei"></menu></option></ruby>

    <ins id="diaei"><option id="diaei"></option></ins>
    1. <tr id="diaei"></tr>
    2. 古樹下抒懷

      第28期《灣田集團報》2013-04-26

        2012年11月中旬,率編輯部同仁陪著名攝影家陳際先生前往貴州灣田煤業集團和云南灣田煤業公司拍攝照片,順便到盤縣妥樂古銀杏村看那些前年古樹。
        那天下午,去湘橋煤礦拍攝。陽光極燦爛的一個下午!云貴高原的太陽光,一如既往的熱烈,從視覺上給人強烈的沖擊和震撼。極目遠眺,層層疊疊的高山峻嶺層次分明,從濃到淡,猶如一幅精致的潑墨水彩,令人心曠神怡。礦上的照片拍攝完畢,時間尚早,有人提議順道去看古銀杏樹,說就在離湘橋煤礦十幾公里遠的地方,很方便。我是覺得自己已經游遍了國內的名山大川的,對這些不甚著名的小景點并不在意,有些不置可否的意思,沒有吱聲。搞攝影的陳際卻實在舍不得近在咫尺的美景和名勝,更舍不得西部著燦爛的陽光,極力主張去看看。因為他是我們請來的嘉賓,自然就只能按他的意思,去!
        去了,才知道不去會留下遺憾。這個不算很著名的景點,其實在貴州省內甚至國內,都已經很有名氣。妥樂以 雙千 ——千株千年古銀杏和人樹相依的和諧環境為特點,每年夏、秋都有大批攝影愛好者慕名前來。妥樂古銀杏村位于盤縣石橋鎮,距盤縣新城紅果25公里,是貴州省級風景名勝區之一。下午,太陽即將落山時,我們來到妥樂這個古老的村莊。只見流水潺潺,古樹綿綿,小橋映虹,奇峰傍寺。據資料介紹,村寨內有千年古銀杏樹1145株,是世界上古銀杏生長密度最高、保存最完好的地方。妥樂主要居住民族有彝、白、漢,村寨總人口1713人,少數民族人口比例34%,人均年收入3728元。2008年10月,妥樂村被批準為 貴州省攝影家協會創作基地 。2011年9月,被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籌委會評為貴州最具魅力民族村寨第一名. 據考證,妥樂村600多年前為彝族聚居地,因明初西南屯軍而變為彝漢雜居。隨著歷史發展,妥樂村居民雖有所演化,但 人樹相依 的文化卻亙古未變。西南林業大學專家研究認為,這種文化有個性鮮明的特色和博大精深的內涵,可以概括為一種新的文化形態——樹文化之魅力村寨。目前該校正在妥樂籌備成立中國第一個樹文化研究基地。貴州旅游 十二五規劃 也將妥樂村列為特色村寨,納入鄉村旅游發展的重點。千年銀杏樹是妥樂村人對長壽和家族人丁興旺的美好愿望。銀杏樹可以遮陽避暑,葉可制茶提神,皮可入藥補體,果可剝食充饑,其形神俱美的品質孕育成了妥樂人世代崇拜和愛樹的美好風范。他們認為,雌樹如母,兒多母苦,授粉掛果應順其自然,不可刻意為之;樹中有我,我中有樹,人樹合一,不可分離。寨里規定,毀樹者以不敬神靈祖宗論處, 輕則罰跪,重則棒捶 。逢年過節要殺豬宰羊,舉行隆重的祭樹活動,包括念祭文、唱山歌、跳板凳舞等。隨著文化的傳播,佛教也走進了這片青山綠水。明弘治年間村寨北面興建西來寺,清乾隆年間重修,妥樂一度成為古代盤州的香火圣地。在村民的精心呵護下,銀杏樹自由生長, 姊妹樹 、  夫妻樹 、 瀑布樹 ,蔚為壯觀。村民房屋均為清瓦木墻,呈線形佇立于樹蔭下,人間勝境渾然天成。更為叫絕的是,居然有樹根穿過石拱橋,與六百年古驛道、盤州古民居和清澈見底的小溪,構成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的優美畫卷。專家和旅游觀光者稱妥樂是靈魂深處的夢幻莊園。目前已有加拿大、香港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游客慕名前往,中央電視臺等強勢媒體曾多次作過報道。
        在村里,我見到一些本地人在買白果,有男有女,以婦女和老人為主。白果8元錢一斤。同行的有人說,在城里買只要5元錢一斤。一位本地的老人說,那些不是本地產的,是山東過來的,嫁接后的樹,幾年就可以結果,我們當地的銀杏樹,要100年才結果呢。他們指著面前一座屋前一顆碩大的銀杏樹說,那棵銀杏已經40多年了我還是很小的時候它就這么大了,到現在還沒開花結果呢。不管他說的是真是假,我掏錢買了幾斤。同行的人也紛紛掏錢購買。我說,他們生活也真不容易呢,就當是扶貧也應該買幾斤。一位當地小伙子主動和我們搭訕說話,說銀杏村和古銀杏的事。他告訴我們,這里即將要開發了,所有村里人都要遷移,就在上面不遠處建設了一個古銀杏新村。他指了指村民們現在的住房,說,這些房子全部要改建成古色古香的木板樓,作為景區接待用房,供游人參觀等。    幾株參天古銀杏樹下,正在忙碌著出售白果婦女、老人你一言我一語地告訴我們,村里的古銀杏樹都分到每家每戶了。一個背著孩子的年輕婦女告訴我們,她家就分了7棵樹,每年可以摘白果300到500斤,有好幾千元的收入。和我們搭訕的那個年輕男子正在旁邊幫著她裝白果。熟悉了,我見他臉上有幾道傷痕,問是不是老婆打的。他笑著說,不是,年輕時不懂事,在外面闖蕩,和人打架留下的。又挽起衣袖給我看兩只手臂上留下的傷痕,又指著自己的頭部,讓我看發際中伸出的一道刀痕。我說,哦,真的是闖蕩過江湖的,留下了不少痕跡。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 。在古銀杏村,已經變成了前人栽樹、后人摘果!望著村里村外、山前坡上那一棵棵沖天而立的古銀杏樹,我突然想起了辛勤勞碌的先人,正是他們一代代薪火傳承,才有現在興旺發達的中華民族,不禁對漫山遍野的古樹肅然起敬!我又想起另外一個命題——如今的企業家,比如說灣田集團的創始人劉祖長,不也像這些栽樹的先人一樣么?為子孫后代栽下了灣田這棵大樹,留下了一分未來的財富和幸福!
        哦,古樹。哦,新枝。代代相傳,生生不息,這便是歷史的龍,或者說是龍的歷史?

      (作者:春陽  2012年11月19日夜匆匆寫于長沙袁家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