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期《灣田集團報》2013-04-17
這一天是淤泥河趕集。 趕集 又俗稱 趕場 ,對鄉下人來說是非常熟悉的一種區域性的民間貿易活動。每星期的某一天被當地定為集中在某一固定地點買賣貨物。在貴州也一樣,山里人把自家種的土特產拿到集市上賣了,再買些生活必需品回去。這是一種最古老、最普遍也是最實用的民間貿易活動。趕集的場面往往非常壯觀,如過年一樣熱鬧,人是不會少的。
這一天是星期一——淤泥河的趕集日!正巧我值早班,決定去湊個熱鬧。從灣田礦區出來,到菜市場就能坐上等候在那里的 慢慢游 。貴州的冬天,總是云遮霧罩的,沒幾天開朗!坐在兩面透著干冷的寒風的車廂里,想起那首《像霧像雨又像風》的歌曲,歌詞的內容一下記不起,歌名卻像是反映現在的天氣。一個人坐在車上,感覺今天車主有點倒霉,賺我五塊錢,油費都沒撈著。我倒是落得一車寬松,一身輕松!車主見路人就減速, 淤泥河…淤泥河 ,扯開嗓子喊叫,沒人搭理,最后在過灣田大橋的岔路口停下來。我趕緊遞上一支香煙,并搭上幾句類似安慰的話。車主是個看上去很豁達、開朗的青年人,臉上沒有一絲不快的神情,倒是關心我冷嗎?我反而有點不好意思了!當我問起每天跑車的收入時,他笑著說 多虧你們湖南人來這里開煤礦,帶著我們都脫貧致富了 。他還說,他家就是灣田煤礦上面上云村的村民,以前種地為生,生活清苦。自從劉祖長董事長在灣田開礦,幫他們建新房,又修路修橋,給村里創造了許多發財的門路?,F在村民很多人都有了自己的車,有的幫灣田運煤 ,有的在灣田上班。這時,駛往淤泥河的摩托車多了起來,一般都像是一家子,女人們都在背上背個背簍,應該也是去趕場的。
吸了一根煙后看沒人來,我們又上路了。行不多遠就有兩人上了車,坐在我對面的是個六十來歲灰白胡子的老頭,嘴叼一根煙桿,一陣吞云吐霧,煙霧一下就彌漫了這整個小小的空間。坐在我身邊的是個中年魁梧大個,兩人一上車就扯著嗓子說笑,一點也不顧忌我這個旁人。一會兒又上來一老大娘,三人又聊開了,你一句我一句的,對面兩位倒還沒把我當木頭,不時瞧上我一眼。不知是我穿得精致,又不像本地人,還是我不吭聲的緣故,在他們中間顯得有點另類!對面大娘終于沒忍住輕聲的問我: 灣田的吧? 我說: 您怎么知道? 她說: 你們湖南人來這里幾年,讓我們這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怎會不知道 !我心里不禁一陣欣慰、一陣自豪?! ?br />
本想客滿了,車就能直達淤泥河,沒想中途又停下了,一個背著背簍的女人來到車旁,和兩男人說了幾句,就把滿載山貨的背簍搭在門邊,兩男人幫著爽快的扶住了,女人跳到駕駛座椅左邊掛靠著,駕駛座椅右邊不久又掛上一個背簍女人。此時青年司機左丞右相的擁著,腰板一挺,威風凜凜地把 慢慢游 蹬得 嘟嘟嘟 的,直往前沖!
路旁前往淤泥河的人群逐漸多了起來 。
很快就見到了一條彎曲的小河——淤泥河!只見河邊車水馬龍,川流不息;人如螻蟻,密密麻麻;場區搭起的帳蓬,蓬蓬相連;場區內物品繁多,琳瑯滿目,應有盡有;上空是炊煙裊繞,熱氣騰騰;場內有商家開起了電喇叭,放著富有民族特色的歌曲,歌聲透過山頂云霧,傳到山后很遠的地方。有賣油炸糕點的攤販,讓香味四處飄逸,讓趕集的人腳步更加匆忙。這里,匯集了苗族、彝族、布依族、漢族等各族人群,真是一個民族大團圓的熱鬧場面,真是一片旺盛繁榮的景象。趕集,給冬季的云貴高原增添了一分暖意,還有一分勃勃生機!
(作者:余利民 系灣田煤礦洗煤廠機修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