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期《灣田集團報》2013-03-27
出于對寫作的愛好,我參加了灣田集團首屆通訊員培訓班,當時的我,尚未深層考慮這一決定對我的影響如何,只是抱著嘗試的態度加入了。2011年3月31日,下午4點,陽光明媚,我來到了受訓地——長沙毛澤東文學院閱江樓酒店報道。在這一刻,我便與這為期兩天的培訓綁在了一起。
4月1日,早餐畢,大家都精神抖擻地來到了培訓室等待開班儀式的來臨。這身邊的人,有湖南灣田的同仁們,更有遠道而來的客人們——貴州灣田的同事們。領導們陸續地到來,讓我看到了集團高層對于本次培訓的高度重視,也看到了集團對我們寄予的厚望。8點,湖南灣田集團總裁李向群的到來,宣告開班儀式的開始。李總裁對我們這第一批通訊員有著殷切的期望: 灣田,立志成為一個好的企業,而好的企業需要有好的文化,好的文化需要有好的載體,好的文化載體需要優秀的通訊員隊伍。 灣田集團的成長壯大,需要我們用汗水、用智慧、用愛心、用激情去澆灌這朵灣田之花。 聽著李總裁這鼓舞人心的話,語重心長無不透露著對我們的信任與期望。這一番話語,也堅定了我澆灌灣田之花這一神圣而自豪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上午9點半,由《中國安全生產報》攝影記者張兆增老師為我們打響了授課的第一槍---《怎樣捕捉最佳新聞時機》。實話實說,在開始授課之前,我對這堂課的興趣并不很大,因為我總覺得攝影是專業人士的事情,與我關系不大。但當課程開始后,我就漸漸地被老師生動的解說所吸引。至少對于使用卡片機的我來說,在聽完張老師的講課后,我也明白了圖片新聞的重點在于圖片的沖擊力、吸引力、創意,而不在于像素的高低、相機的優劣。對于一名好的攝影記者而言,重要的是學會裁剪、取景、抓重點,因為攝影是減法的藝術。
下午2點,我們迎來了《中國煤炭報》著名編輯崔濤老師,主講的課程便是《怎樣寫新聞》,平心而論,這個課程對我的吸引力還是相當大的,因為對于業余愛好者的我來說,所缺的就是名家們的理論指導與提點。對于媒體的用稿標準而言,重要的無外乎三點:新聞價值、社會評價、媒體特色。好的新聞報道需要選擇好的新聞主題、新聞角度、新聞語言;積累大量素材,并用嚴謹的邏輯結構組織素材、集合成文;同時注重敘述的平衡感。
下午5點,貴州灣田煤業集團副總經理黃永林、湖南灣田集團投資總監顏道成組織我們座談,大家圍繞如何辦好《灣田集團報》與集團網站展開了深入的探討與研究,大家都暢所欲言,為建設好灣田的強勢文化平臺而紛紛獻計獻策。領導們在聽取我們意見的同時,也為我們解答了一些以前不曾了解的疑問。
這天的安排雖然很緊湊,但對我而言,無疑是一次很好的身心洗禮,讓我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與提高,也讓我看清楚了未來的前進方向。
在回味著昨日的金玉良言時,我們迎來了第二天的培訓。上午8點30,新華社湖南分社副總編輯段羨菊老師為我們帶來了《新聞寫作應該注意些什么》的課程。段老師以《我們這個時代的輿論---湖南15個輿論應對案例》為我們做了生動的案例分析。輿論,本身包含著復雜性、利益性、多層性這三重基本屬性。這一個個看似簡單的輿論案例,背后蘊含著深層次的危機與機遇,處理這一關系的恰當與否,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生死存亡。以前對于公眾輿論,只是以一個看客的眼光去冷眼旁觀或者深陷其中被誤導,在段老師的講述中,我們明白了對待公眾輿論,應該客觀地去看待,并及時作出反應。
下午2點半,來自《湖南日報》的深度報道部主任孫振華老師為我們帶來了本次培訓的最后一課——《怎樣發現新聞,掌握最佳報道時機》。孫老師的講解十分幽默,用了大量的實例稿件,并加上他辛勤的注解與修正,為我們做著細致入微的講解。新聞的表現,主要是要找好一個正確的角度,這個角度便是新聞的切入口。大家不斷體味著孫老師的授課技巧,并在孫老師講解同時,也積極參與到稿件的編輯過程,讓人有置身文海之中,流連忘返之感。
下午5點半,應該可以算是我們的結業典禮了。顏道成作為公司領導代表,對本次授課的效果表示非常滿意,同時也對我們首批通訊員寄予了極高的期望,他要求我們要做到 四個珍惜 ,即珍惜緣分,共同打造一支高素質的通訊員隊伍;珍惜通訊員這一光榮的頭銜;珍惜提升能力的機遇;珍惜自我發展的通道。同時,他提出做一名扎實、稱職的通訊員,是履職盡責的崗位需要,也是目標考核的需要。做一名優秀的通訊員,必須做到 七心 :隨心觀察、用心體驗、潛心思考、精心布局、苦心寫作、靜心傳播、無心回報。
會后,我們在大合影之后,就迎來了感傷的離別宴,這一次,我特意選擇與貴州的同事同坐,雖然大家相處只有兩天,但是通過這短短的兩天,我深刻的體會到,大家的互相認可與欣賞,大家對于知識的深切渴求。
我堅信,我們灣田的首批通訊員們,一定不會辜負通訊員這一光榮稱號,我們定會竭盡所能去用心灌溉這朵美麗的灣田之花。
(作者:陳文斌系灣田實業公司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