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灣田官網上通過新聞看到集團半年工作會議精神,深感振奮。其有關 創新管理 的內容,更覺切中時弊,高瞻遠矚,意義深遠; 創新 之說,震耳發聵。
一、 創新 是管理提升的動力和源泉
管理的提升有賴于優化和創新,創新是優化的前題。沒有創新,優化也就無所憑借,管理的提升也就無法得以實現。人的思想必須與時俱進,管理理念亦然,同樣需要適時優化以符合實際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則是不斷優化管理、取得管理提升的動力和源泉。
來到灣田,感受最深的是集團領導層對 創新 的一貫倡導,董事長劉祖長更是激情澎湃地把 創新 與 革命 相提并論。革命需要大無畏的精神,需要有敢于挑戰一切陳規陋習的勇氣。就眼下而言,灣田的管理就應該再來一場 革命 ,由創新引導,再次華麗轉身,螺旋似前進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前一場 革命 是管理的集團化、信息化和規范化,再次 革命 是管理在規范框架下的靈活高效。這正如集團總裁李向群所形象比喻的, 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 。
會議指出:集團和二級公司均要減少一個管理層級,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率;減少經理級以上管理職數與員工編制,不降薪,不下崗,調整崗位進行分流;減少管理機構,進行機構整合,通過成立管理中心,讓管理更集中;重新修訂分權手冊,管理重心下移,減少責權交叉重疊,解決二級公司主體責任不明與主責部門責權錯位問題,任何事情只能有一個分管領導與主責部門;簡化審批流程,提高審批效率,不為形式而形式;建立科學合理的薪酬體系,優化激勵與考核機制,加強過程激勵和一事一獎。筆者身在基層,對這些舉措深感切入精準。譬如管理層次問題,層次一多,領導就多,領導多了,即使一件小事的處置,都費周折,高效率也就無成談及。所以有的企業集團化后,反感覺過去企業規模不大實行扁平管理時,效率高多了。這就給我們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集團化中保持扁平管理的靈活性和高效性。新的簡政放權等系列舉措,就是最好的良藥。這些舉措就是創新,就是保障我們的集團化管理繼續向前順利推進的原動力。
二、 創新 源于現實而又高于現實
中國的改革之所以取得讓世界矚目的巨大成就,其一就在于我們尊重歷史和現實,走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而不是無視國情去生搬硬套別人的經驗;其二就是國家領導憑借其政治膽識,與時俱進、高瞻遠矚,找準了高于現實、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前進目標。
治國如此,治理企業的道理一樣。任何一種管理模式都有其優勢和劣勢,我們只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從實際出發,通過創新找到適合自己加快發展的管理模式。而這種管理模式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在自己的現實基礎上不斷創新完善。 減少經理級以上管理職數與員工編制,不降薪,不下崗,調整崗位進行分流 ,這種創新措施,就有別于簡單化的簡政減員,更符合集團實際需要,更利于保護和調動全員工作積極性。
三、 創新 是整體的行動和提高
創新管理 ,這是集團整體的戰略決策。而要達到戰略目標,需要我們不同層次的管理者,在集團總的精神指引下,群策群力,在創新中落實,在創新中總結,在創新中提高,使我們的整個管理體系達到新的水平,在總的架構中靈活運轉。
來灣田后聽到這樣一種說法,好象基層領導不需要創新,只需要執行。其實不然。國共兩軍對壘時期,我們能打敗裝備精良的國民黨部隊,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軍基層指揮員不是機械地執行上級戰略決策,而是審時度勢靈活運用戰略戰術。即使高層的戰略決策,也有戰將能根據實際情況提出自己的看法,供高層參考。大軍橫渡長江前,中央軍委先前曾指示粟裕帶一支部隊南下開辟江南戰場。粟裕認為不應急于派部隊渡江,建議在中原解決國民黨的主力,避免在江南決戰,造成江南富裕之地的破壞,不利于我們今后建國。中央采納了他的正確建議。國民黨軍之所以失敗,與其將領們機械執行 蔣總統 的指令不無關系。由此可見,我們的每一個管理者都有責任通過創新優化管理,把集團的決策創造性地落實在自己的工作中。簡政放權,更要求我們的基層管理者以創新精神去優化管理。只有我們都真正行動起來,我們的管理才能在各層次的創新中,得到整體優化和整體提高。
總之,要通過創新而優化管理,就得緊緊抓住 創新 這個前題,真正認識到管理創新是管理提升的動力和源泉,管理創新必須從自身管理實際出發,管理創新必須轉化為全員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