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灣田集團 王海濱/文2013-08-23
看到了微信群和公司郵件發出的這兩篇文章——《公司不是家》,寫得是聯想集團大裁員引發的員工思考,以及時任聯想集團董事長的柳傳志對該文的回復。其實這兩篇文章以前在網上也看過,但因當時未對此問題做過深入思考,只是瀏覽后有點唏噓而已。今天重新看到此文,結合所了解到的當前灣田管理變革的種種思想碰撞,乃至猶豫與彷徨,心理還是有一些感想的,現在就如下幾方面談一下自己的理解。
一、企業與員工的關系
企業與員工的利益及依存關系,應該處于何種的深度?相互應承擔的責任,應該到哪一種層次?
我認為,企業與員工的關系應包括以下三個層面的內容:
交易關系:員工將自己的專業、時間及相關資源提供給企業,解決企業的問題,企業支付合理的報酬(合理是指符合市場行情);同樣地,公司支付了薪酬,員工就應該認真工作,履行好應盡的責任與義務。
共贏關系:通常情況下,企業與員工不是零和博弈,通過員工的共同努力,企業得以發展,股東利益增加,員工從中也會取得更多的利益,包括收益增加、能力提升,以及發展空間。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一點只是在通常情況下。
情感關系:人在一起時間長了,自然會有感情(暫不論也可能會出現的厭惡、不滿等不良情感)。企業可以通過情感培養,提高員工的認同感、忠誠度與積極性,提高管理效率,促進企業穩定發展;同時,企業(股東與管理層)會因為情感,提高對員工的信任度、包容度及利益分配,很可能會增大風險,降低效益。所以,情感關系對于企業發展來講是把雙刃劍,它既會促進企業的發展,也會影響企業的發展。
總體上講,企業與員工的關系,應以交易關系為基礎,以共贏關系為目標,以情感關系為手段,化成一句話,那就是總裁常說的 歸根到底,價值說了算 !
基礎是離不開的。既然是交易關系,雙方就應該遵守規則。每個員工的崗位、薪酬與其能力及價值貢獻要保持基本一致,員工發揮了價值,企業就應按約付酬;企業發了工資,員工則應該盡責地做好崗位工作;當認為交易不合理或不必要時,企業與員工也均有權力終止合作關系。
目標是需要共同努力的。企業與員工都能發展,取得長期利益,自然是最好的結果。這個結果既需要企業不斷開拓業務、清晰戰略、優化機制,提高經營水平,更需要每一名員工積極努力,認真做好本職工作,顧全大局,維護公司長期利益。當企業為了發展甚至生存,需要進行人員優化、減薪、裁員時,員工也應該理解與接受,或者選擇離開。以犧牲部分員工個體利益保住企業整體利益的做法,我覺得每個員工也都是理解的。員工若是有想不開的,可以反問一下自己:如果有一個待遇優、空間大的崗位出現在你面前,你會為了現就職公司利益,而堅決拒絕放棄嗎?
手段是要合理利用的。企業應該宣導積極的以人為本、團隊精神及共贏平臺等理念,并輔以實際政策措施,引導員工齊心協力把企業做大做強,共享成果。但企業與員工都應警覺情感關系帶來的不利影響,并堅決防范與糾正不良行為:過于信任是放任,過于包容是縱容,用人唯親損機制,兒女情長增負擔。所以,當影響到經營發展時,企業就應該及時、積極地做出反應,推出措施,進行優化與減負,讓企業輕裝上陣,加快循環,不斷變革創新,實現健康發展。
也正是有很多公司意識到了這一點,在人才優化與戰略收縮時才會做得如此堅決與 絕情 ,才會出現聯想集團《公司不是家》的博文。記得05年美的集團業務收縮時,公司網站上也一度出現 美的不是救助站 這樣讓人難以接受的說法?!囤A在中國》中一位企業家也曾經說過:企業裁員與承擔社會責任看起來好像是矛盾的,其實并不是這樣,裁員是為了企業的生存發展,而只有這樣才會使企業有能力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二、聯想模式是否可取
聯想集團為了自身的發展,進行業務收縮和戰略裁員,完全是為企業得到更快更長期的發展考慮的。再結合以上理解的三種關系分析,聯想的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也符合市場的游戲規則,看起來是無可非議,也許會有人會贊賞、支持以及學習。
但是,我覺得聯想模式,只是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來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并不值得推崇,因為他們的裁員無視員工的態度與業績的優劣,這樣必然會極大傷害員工的情感, 我拿公司當我家,公司當我是傻瓜 !從此以后,留下來的可能就只是契約關系,每個人只需要做好分內的事情就好了,以后再也不要給我講奉獻,講共贏,這些都是契約之外的。以后的聯想,也許是一個 秩序井然,但與激情、溫暖無關 的地方,企業的凝聚力也永遠和從前不再一樣。這樣的企業,最多只是個掙錢的場所,更多優秀的人也許不再會考慮加入。長此以往,企業的競爭力一定會受到影響的。
三、 不拋棄,不放棄
在灣田的用人理念上,董事長提出了六個字—— 不拋棄、不放棄 ,并指出:進了灣田的門,大家就是一家人,灣田就會負責任,不會讓大家有失業風險。這些都充分體現了老板的負責的態度、博大的胸懷,以及帶領大家共同追求美好生活的決心。我們慶幸遇到了這么好的老板,也自然愿意與企業凝聚在一起,共同努力。但是,如果有人把這些話理解為 只要進了灣田,就端上了鐵飯碗,就算混日子也不怕失業、不愁工資 ,那可真的就錯了。
因為,灣田畢竟是企業,不是福利單位,企業的最基本目的就是要生存發展盈利,只有理解公司并為之奮斗的人,才值得公司去這樣對待。所以,我認為,這句話應該這樣解讀:只有公司能健康生存發展,員工才不會被拋棄放棄;只有盡心盡責、愛崗敬業的員工,才不會被拋棄放棄;只有維護公司利益、以公司為家的員工,才不會被拋棄放棄;只有不斷學習、每天都有進步的員工,才不會被拋棄放棄。我想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做到了這些,灣田至少應不會出現像聯想的那樣,不講態度與業績,一律按公司需要淘汰的情況。
但是如果不能端正態度,責任心缺失,玩忽職守,每天得過且過,甚至以不當手段為個人牟取利益,被拋棄放棄肯定是難免的了,這個時候再去厚著臉皮要求老板承諾 不拋棄、不放棄 ,那可就要貽笑大方了!
四、灣田應建立怎樣的人才機制
正如商業模式、盈利模式等模式管理是經營層面的最重要部分一樣,機制管理則是管理層面的最核心的內容,企業的整體效率、活力以及發展潛力,很大方面都來自于是否有一套科學的、結合企業實際的管理機制,而人才機制又是機制管理的重要內容,自然不可小覷。
總體來講,灣田的人才機制是清晰的,也是合理的。 以人為本,同道同行;尚賢用能,同行同享 ,十六字,既體現了人才管理的科學性合理性,也充分體現了企業期望與員工實現共贏,承擔責任關心員工的風范。但是,在執行層面仍有幾點需要強化與改善。
1、入職
人事部門應和用人部門一起,共同審查好應聘人員的品質、經驗與能力,為公司吸收新鮮的健康的血液把好關。同時,也希望各級領導如同支持成本招采業務一樣,減少對 親戚朋友們 的推薦。當然,舉賢不避親,如果有適合勝任崗位的,一樣應積極推薦,然后按照社會招聘的標準進行面試審查,但除此之外的情況就應盡量減少了。
2、選拔
人員選拔上,應以 品質+能力 皆好為準,以適合崗位需要為先,以敢于承擔、愿意學習者為優,以 公開競聘、測評 手段為善,而不必糾結于員工的身份、年齡、經歷、資歷、資格等等。每一個員工也都應有這樣的態度與胸懷,嚴格要求自己,找不足找差距,盡快學習提高,而不是感嘆蹉跎。
3、考核與激勵
應該繼續加強對員工的考核與激勵,既要加強力度,引導及督促每一名員工認真完成自己的崗位職責,營造獎優懲劣的氛圍,提高工作活力;同時也要加強廣度與深度,覆蓋高、中、基每一名員工,做得好了就按照標準獎勵,做得不好也要按約定處罰,嚴格兌現。
4、淘汰
公司的人事制度上也表明了 優勝劣汰、能上能下 ,但從實際的執行情況來看,強度相對不夠。 優勝、能上 自然不需說,劣汰的比率相對還是偏低的,能下的情況也是為數不多,個人感覺還沒有真正形成習慣與常態,長期以來對灣田的人員優化還是有一定影響的。
記得以前在美的公司的時候,人員例行及專項優化力度要強很多,甚至有很多中高管,經常也會毫不客氣地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給調了下來,所以每個人的壓力都很大(而且位置越高壓力越大),自然就會費盡心思把工作做好,把位置坐穩。也許,這同時也是可以提高集團管控權威的一個方法吧。
(作者系湖南灣田集團財務審計中心副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