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灣田集團 張曦/文2013-08-24
昨天參加了公司組織的關于聯想裁員風波《公司不是家》的話題討論,自己感受頗多。一個“公司是不是家& ”;的話題討論,最后演變成了企業與員工是何種關系、聯想的模式是否可取、灣田湘潭公司要有怎樣的人才機制3個層面的討論。
我覺得企業與員工只是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雙方存在著自主選擇權,也存在著一定的利益關系,員工想要從企業獲取報酬就必須付出勞動,企業選擇員工就希望員工能為他創造一定的效益。所以,從這個關系上來看,聯想的裁員沒有錯,他只是做出了自己的一個自主選擇,淘汰那些不能給企業創造效益的人。
再從聯想的模式是否可取來看。站在公司的角度,每個領導人都希望公司發展得越來越大,創造的效益越來越多。但是市場是競爭的,也是現實的。聯想公司大規模裁員是不得已而為之,公司陷入危機,領導人為了保住公司采取裁員淘汰沒錯,是顧全大局的表現,社會本來就是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我覺得應加以體諒,畢竟公司與職工實質上就是雇傭關系,沒有太多親情。聯想只用了2-3個小時就裁掉了員工,單從工作效率上來看,是非常高的。我作為財務人員,主要是兩個大類工作,一是怎樣為企業創造更大的效益出謀劃策,二是盡可能的縮減企業的成本費用。聯想現在暫時創造不出更多的效益,所以只能從節約成本這塊著手,這種裁員方式確實有效。
但聯想這種手法太殘忍了。每個公司都會倡導公司就是員工的家,員工是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員,每個人都應該愛護好這個大家庭,為這個家盡自己的一份力量。我覺得這些說法在聯想的裁員方式面前都是虛的。有些員工在公司呆了一二十年,多少對公司有一定的感情,對某些人來講,這一份工作也許就是其一家唯一的生活來源,突然失去工作不僅自己難過,而且可能家庭生活從此沒了著落。有些人說這是他們自己不思進取的原因,如果自己能力夠強就不會被公司所淘汰,就算離開了這個公司自己在外面也能夠找到更好的工作,不用依靠聯想這一棵大樹,要怪只能怪他們自己。這些說法也沒錯,但是聯想要淘汰這些人的話,沒必要做得那么殘忍,這樣做讓留下的員工怎么想,他們可能會想,以后我會不會也變成這樣,還是在我變成這樣之前我自己先去找好自己的出路,這樣就直接讓留下來的人有一種恐懼的心理,不利于公司團隊穩定性建設。所以,作為職工來講,我不太贊同聯想這種裁員手法。
公司的人才機制,我覺得可以采取激勵與約束相結合。員工的能力都是靠激發的,你給他想要的薪酬或者職位,都能激發他們的能力。但是一定要配上相應的約束,一味的激發,只能讓這個員工越來越自大,覺得公司沒有他不行。實際上,任何成熟公司少了幾個核心人員都是可以照樣運轉下去的。但是約束要適當,更多員工偏向于在公司要做得開心,做得舒適,一個舒適的環境也能更有效的提高職工工作能力。
在開完討論會后,讓我對自己有了新的認識:我們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使自己更優秀才不會被公司所淘汰;社會是現實的,一個公司要存活在這個社會中就必須面對這樣的現實,我們存在于這個公司也必須面對這樣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