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司建議下,我閱讀了《公司不是家》以及聯想董事長柳傳志的回筆。文章標題第一眼就吸引住了我,一口氣讀完,再三回顧。文章很有閱讀價值,發人深省,每個人會不自覺聯想到自己的處境,每個公司不都是在營造一個 家 的氛圍么,這種理念模式,有很多成功的先例,每個人只要認同了這個 家 ,那么他就會為之奮斗,為之付出。不過這兩篇文章所描述的事情,讓我感到惶恐,我不由反思,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員工由愛著公司,到公司面臨戰略性調整要員工離開時卻又表達出濃濃的哀怨?
1、公司文化與現實狀況的沖突。
一個好的公司肯定會有自己公司的文化,員工被這種公司文化潛移默化的改變,更加熱愛自己的工作,熱愛自己的同事。眾所周知,有愛才會有奉獻,這樣,公司才會充滿活力并且扛得住壓力。
然而,現實也是殘酷的,再大的公司在市場作用下,也是一棵草,不是風,必要時也只能低頭。市場競爭白熱化,在開疆擴土的路上沒有常勝之師,當過大的壓力襲來時,公司也只能自顧其身,員工極有可能就會成為犧牲品,至此,我感覺公司并不是一個 家 ,它更像一支軍隊,一支有著神圣目標的軍隊,在必要的時候可以犧牲一切讓公司繼續走下去。既然當時選擇了沾染它的榮耀,那么,在它危難的時候沒有理由不犧牲一把?
2、公司的發展必然需要改革,改革必然會帶來風險。
公司為了提高競爭力,必然會進行不斷的調整與摸索,其實,領導和員工的在利益上還是有相同點,領導希望提高公司的實力,來提升自己的價值,員工希望通過公司實力的提升給自己帶來更多的價值。但是,正如柳傳志所說: 在沒有掌握好的方法的情況下,往往會碰得頭破血流,付出慘重的代價。 失敗,是每個人都不想觸及,但又確確實實離我們很近的東西。
從文章中,我們可以了解到: 3月6日啟動計劃,7日討論名單,8日提交名單,9-10日審核,并辦理手續,11日面談。整個過程一氣呵成。 對公司而言,這的確高效,但我是不贊成這樣的做法,怎么能如此不留余地呢?換位思考一下,假如員工在公司一個重要的項目中突然離職,公司能放人嗎?同樣,員工在毫無準備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突然被炒,要知道這完全不是員工的錯,并且員工在努力地工作,不給緩沖時間直接裁員,我想留下的員工也會戰戰兢兢的吧。
3、員工自身的定位。
兩篇文章有三個重要的角色:決策層、管理層以及員工,在部隊中就相當于:將軍、軍團長以及士兵。前面兩個角色很容易理解,一個總指揮,一個傳達加管理,而我所說的重點是落在員工,員工其實跟士兵很像,但又不是普通士兵,我認為,員工更像是雇傭兵,雇傭兵在戰斗中需要保持很強的戰斗力,這也是他們成為雇傭兵的理由,他們會在戰場上玩命,為自己建立榮耀,員工同樣也應該在公司里努力奮斗。但是,雇傭軍是最容易被拋棄的,可能會為了戰略目標而做出犧牲,這一點員工與其非常相似,所以員工必須給自己一個很好的定位,公司并不是一個安逸的家,每個人都要有所準備,在遭遇無法越過的困難時,自我拯救。
說完滿腔感悟,我真想感謝公司能組織這個活動,這兩篇文章讓我有了很深刻的認識,在社會生存發展,現階段的我只是一顆沙灘上最普通的沙粒,但是我會努力成為一顆珍珠,待到風雨欲來襲時才能安坐樓臺觀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