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司是不是家? 遠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就看你站在什么角度看待這問題。說公司是家,強調的是員工要有向心力,要把公司當成自己的家那樣呵護,同時強調公司要關愛員工,給員工以合理待遇并爭取好的共同前程。這是對的。說公司不是家,強調的是公司不象我們各自擁有的那個小家。這也是對的。公司不可能那樣溫情,也不容許那樣溫情,公司需要的是 斯巴達克方陣 。
十年前聯想大裁員,有員工感嘆《公司不是家》,聯想董事長柳傳志回應《公司真的不是家》?,F在 灣田人 微信群又出現這篇文章,說明人們對企業文化中的 家文化 的質疑,多少認為這種文化具有虛偽性和欺騙性。所以《公司不是家》的作者明確寫道: 干脆簡單記錄下這段往事,提醒自己。 員工和公司的關系,就是利益關系,千萬不要把公司當作家。 不管你如何為公司賣命,當公司不需要你的時候,你曾經做的一切都不再有意義。 作者的這種反思,不僅表現出對企業文化中的 家文化 認識片面,而且好些觀點也是不對的,具有誤導性質,這就很有必要在灣田內部進行大討論,在討論中澄清和統一思想。同時通過大討論,有利于動員大家參加和促進企業文化建設,凝聚精神力量。
在此,我們首先應該向把這兩篇文章發在 灣田人 微信群的員工致敬。他們這樣做,是因為他們對灣田企業文化有所思考,并間接地表達了自己的疑惑。企業需要忠誠,但更需要真誠。自我否定和自我批判永遠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當然也是企業進步的動力。
2
員工和公司的關系,就是利益關系,千萬不要把公司當作家。
這層意思總的來說沒錯,但也必須進行修正:員工和公司的關系,從根本上來說是一種利益關系,但也有著其它許多關系,如相互呵護、相互感恩、同道同行、共享共榮等并非直接經濟利益關系的精神層面的人文關系,每一個員工都處在相對固定的崗位,與整個公司的架構又有一種組織關系。公司不是慈善機構,不養閑人,不是我們各自擁有的那個小家,身處其中可以隨意,那怕不做事也可由家人養活。甚至于你干得很好,公司因自身原因需要裁員,你也可能需要做出犧牲,這就更沒有了家的溫馨。
也許你會說,我們只需從紛繁的關系中抽離出 本質關系 ,才能把握真理,以便校準自己的行動方向。
好的,那就先看你如何行動?我們只能有兩個方向,別無選擇。
方向一,認識了這個 本質 ,感覺有隨時被裁的危險,更加努力工作,并為防止高層決策失誤,積極提合理化建議。這是對的。但總把自己視為客體,就很難長期做到主體與客體的統一,充分發揮你的聰明才智。
方向二,老板給多少錢我就做多少事,對公司發展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這是不對的,而且有相當一部分人就持這種態度。人的欲望是無限的,給多少錢算合理?你又怎么衡量干多少事對得起公司的回報?態度決定高度,態度如此,成績等各種表現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
接下來我們做進一步的探究。員工與公司的關系首先是一種利益關系,但這種利益關系在現代化企業制度里,絕對不是一種簡單的顧工與顧主的關系。公司一旦成立和運轉,就把公司所有的人卷入其中,形成一個 經濟共同體 ,員工的提薪提職都與這個經濟共同體的運轉好壞有關。在這個共同體中,還可以有多種經濟關系和運作模式的存在,如 華為 就是全員參股的模式。 一旦上市其股東更涉及千家萬戶。
在這個經濟共同體中,首先得保證公司的可持續性發展,因而公司的發展就處于這個經濟體的主導地位。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是一個很淺顯的道理。為了發展,所有其它問題都得讓位。這正如柳傳志先生在他的回應中所說: 一個企業應該遵循的最根本原則就是發展,只有發展才能做到為股東、為員工、為社會幾個方面負責;而從發展的角度出發,企業就必須上進,內部就必須引進競爭機制。員工在聯想既要有感到溫馨的一面,更會有奮勇爭先而感到壓力的另一面,因此不能把企業當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家是必然的。 如果在這個問題上犯 溫情主義 ,不做到一切從企業發展出發,很可能犧牲的是所有員工的利益。這就是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的取舍誰輕誰重的問題。公司任何人都只能讓步于公司的發展,哪怕是高管。被裁有時并不是對你工作的否定,而是客觀的需要。
因裁員而否定公司內部是一個利益相連、不可分割的戰斗集體,甚至把員工利益與公司利益對立起來,都是錯誤和有害的?!豆静皇羌摇范嗌賻в羞@種錯誤傾向和情緒,其悲情主義的渲染更具有危害性和誤導性。
3
當然,我這樣說并不是支持公司隨意裁員,支持公司不顧員工死活。我只是表明,公司的發展是首先要考慮的問題,發展才是硬道理。相反,我贊成公司在考慮發展中盡可能兼顧員工利益,而且這兩者也是統一的。灣田地產集團這次管理變革,就更多地考慮了員工利益,明文規定不降薪、不下崗,實行人員內部分流。但在實施這種人性化管理的同時,我們還得保證實施競爭機制。只有競爭才能提升企業活力。干好干壞一個樣,對公司不利,對員工積極性的保護也不利。誰都不樂意干好干壞都一樣。要有科學靈活的評價機制。
順便說下對現在灣田地產的工作評價機制的感覺??偟母杏X是不科學,好象很細,其實非?;\統。比如二級公司對各部門打分,就沒有可比性。工程部的計劃時間比較長,把它切割得支離破碎,讓操作者失去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而且其工作進度受成本部招采影響很大,一環脫節環環被動。而成本部受集團流程影響很大,職責難以劃清。營運部的計劃較為單純,獨立性強,可長可短,也便于考核。把這些部門放在一起按月計劃完成情況打分評比,而且打分只管完成情況而不管影響因素,工程部再努力也比不過其它部門。半年分數總分排名,連二級公司的領導都看出不合理,最后只好想法調整,盡量做到合理。這種打分機制又有什么意義?又怎么能調動全員積極性。再者,各部門員工內部評定工作好壞等級,人員多的一定要有 D 等,人員少的可以沒有。這更是劃地為牢。部門員工只好 D 等輪流坐莊。一個部門如果員工分工不同,工作性質差別大,實行末名否定制只能制造思想混亂,有害無益。這種評價流于形式。我們可以制訂詳細崗位職責,根據完成情況評定是否合格,優秀者需另有貢獻,如合理化建議、創造性工作產生好的經濟效果等。這樣才能激發大家的工作熱情,自覺挖掘自身潛力。
在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上實行淘汰制和降薪降職制。工作不合格的堅決淘汰,不遵守規章制度者堅決淘汰。工作打不開局面、不能有較大業績提升的降薪降職。因戰略性調整需要裁員,對有一定工作年限、表現好的員工可實施內部待崗制度,待崗期間公司發放基本生活費,根據公司發展可優先重新上崗。
人性化管理與企業發展是統一的,但有時也會出現 背離 的時候,為發展有時也不得不犧牲部分員工的利益,保護更多員工的利益和整個公司的長期利益。十年前的聯想戰略調整大裁員就是一種 背離 。當時的總裁楊元慶背負罵名,后來聯想的發展證明了他為 業務歸核化 痛下決心裁員的正確。今年3月24日,美國著名財經雜志《巴倫周刊》公布全球30位最佳行政總裁(CEO),名單中就有聯想集團總裁楊元慶?!栋蛡悺焚潛P聯想在楊元慶的領導下急速發展,挑戰戴爾(Dell)及惠普(HP)等傳統電腦業巨頭?!度嗣袢請蟆方衲暝?1日報道:《聯想成為全球最大的個人電腦廠商》, 從2004年收購IBM個人電腦(PC)業務前全球市場份額只有4%左右、排名第七位,到登頂全球個人電腦王座,聯想從小到大、由大到強的成功探索,不僅是‘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躍升的力證,更是我國企業國際化的鮮活案例。
《公司不是家》的作者在文中表示: 楊元慶說,希望這一次調整給聯想帶來10年的好運氣,但回想上一次戰略調整,也就是在2001年11月1日,不禁讓人對這句話產生懷疑。 十年后的今天他可以不再懷疑。而且,即使楊元慶失敗了,也只是其戰略調整的失敗而不是裁員的問題。把 裁員 與 懷疑 聯系在一起,未免有些情緒化。把公司發展中的挫折完全歸究于領導責任而予以追問 誰的錯? ,以此證明員工被裁減的無辜,也是一種偏激和極端。我們可以要求管理層少犯錯誤或不犯錯誤,甚至可以批評,但不能如此聯系。辦企業是高風險作業,創新更是 摸著石頭過河 ,要多點寬容和理解。如果由此證明員工的利益與公司的利益是相沖突的,我們不用以公司為家,象呵護自己的小家一樣呵護公司,那更是錯誤的想法,既傷害公司利益,從根本上也傷害員工利益。無論怎么說,公司利益和員工利益是統一的,是不可分割的,是相輔相成的。我們必須承認這個是事實,所以碰到具體問題時,不能過于偏激和理想主義。過去我們搞社會主義,就過于理想主義,在客觀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強調人人平等,人人富裕, 打富濟貧 ,結果是沒有了競爭,沒有了動力,大家都受窮。所以鄧小平提出讓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強調發展才是硬道理。我們的思想不能走老路,不要向往烏托邦,要敢于直面 慘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鮮血 。讓少數人下崗是為了保證公司的生存發展,保證大多數員工有工作,是 讓部分人先富起來 的另樣表現,。
4
不管你如何為公司賣命,當公司不需要你的時候,你曾經做的一切都不再有意義。
這種說法更是不正確的。人來自于自然又歸之于自然,生命有開始就有結束,你能否認生命沒有意義?人類無數的生命創造了輝煌的人類文明,人類在不斷進步的文明中不斷改善生活,不斷追求新的夢想。而人類文明的進化,都與我們每一個人的工作有關,你能說 你曾經做的一切都不再有意義 ?比如說,我們曾經在一個城市工作,后來又到了另一個城市工作,當你回到曾經工作過的城市,看到她的巨大變化,你會感到興奮和自豪,因為你曾經為她有過付出,你能說原先的工作沒有意義?
我們看問題不能太功利。你為一家公司工作不僅是賺錢糊口,更多的是享受勞動和創造的快樂。人有各種層次的需求,生存只是最基本的需求,精神層面的需求更是生命意義的所在。這種意義不會因為你的離開而消失,她已經融入了你的血液,積聚在你的生命中,她同時表現在人類文明的進步中。我現在供職于灣田,當灣田不再需要我,我的意義仍然表現在灣田過去和未來的成就中。過去是現在和未來的基石。
現代人就業有壓力,可比起大鍋飯時代,更多的是一種擇業自由的幸福。只要你肯努力,肯學習,你就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你還可以通過努力當老板。再者,如果我們有一種好的心態,能過富裕的生活,也能過簡單的生活,我們就能更多地擁有快樂,也能更坦然地面對離職和重新擇業。生活的快樂其實與金錢的多寡沒有必然的聯系。簡單的生活有時更是真實而快樂的生活。在冷水江,有一個撿破爛的母親獨立供兩個孩子上大學,她是艱苦的,也是快樂的,更是高貴的。
西方工業革命大量使用機器設備,一度造成大量工人失業,但這種陣痛把西方工業推進到高速發展的軌道。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我們只有尊重歷史和現實,辯證地看待問題,才能找到正確的答案,明白自己應該保持的心態和努力的方向。
5
現在我們來談談企業文化中的 家文化 。
社會組織結構最基本的細胞是家庭。相對西方社會而言,中國家庭更具有穩固性,但是現在受西方文明的影響也已經發生變化趨向于不穩固,家庭離異增多。但傳統的重視親情、相互幫襯、和諧相處仍然占據家庭觀念的主導地位?;诖?,在我們的企業文化中普遍倡導以企業為家的 家文化 ,旨在增加企業內部的凝聚力。在企業 家文化 的宣傳中,我們更多地傾向宣傳:一是公司做為 家 的溫馨和對員工的關愛,二是員工以公司為家、維護公司利益的一些表現和對這個 家 的感恩。很少宣傳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 ,更把處罰跟 家文化 分離開來。久而久之,公司這個家只有溫馨沒有約束,引導員工進入一種虛幻之中。當一碰上裁員這類事,幻想破滅,感嘆 公司不是家 ,公司不象你們宣傳的那樣溫馨。連柳傳志先生都得站出來跟告訴幼兒園小朋友一樣告訴他的員工:公司真的不是 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家
在我看來,以企業為家,對員工來說,只是一種職業操守,就象穿上解放軍軍裝,就得遵守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一樣簡單。至于虛幻到以為公司可以犧牲公司的發展保障員工利益,否則公司就不是 家 ,那是由虛幻的宣傳到虛幻的接受的結果。
以公司為家,其實在企業文化中只是一個比喻,強調的是公司與員工、員工與員工,都要相互關愛,盡職盡責,強調公司是大家的,不單純是股東的,強調員工必須忠誠于公司就象忠誠于自己的家庭一樣。這無疑是正確的,很有必要強調的。但我們忽視了另一個層面的宣傳,就是家庭中也不是利益均等的,也有一個利益的再分配問題,還有家規的約束。家庭有溫馨的一面,也有嚴厲的一面,并且往往是家教嚴的出優秀人才。
企業文化相當于軍隊的部隊文化。解放軍部隊也特別強調部隊是一個大家庭,以此促進部隊官兵和諧、戰士友愛。這就象企業文化中的 家文化 。但解放軍部隊的 部隊文化 比企業文化更富有實際內容。解放戰爭時期,我軍在部隊中大規模開展訴苦運動,極大地提高了戰士為誰而戰的覺悟。我們的戰士絕大多數是農民,土地革命又切實關系到他們的切身利益。這種看得見摸得著的部隊文化,極大地提高了部隊的戰斗力。國民黨的部隊同樣有自己的部隊文化,也有政治處,但它局限于當官的,沒有把文化深入士兵中,政治教育中更多的是空洞強調忠誠黨國和領袖,沒有象共產黨一樣把文化與士兵利益結合起來。
文化無處不在。中國男人討了一個外國老婆,她對你清明節一定要回去掃墓不一定理解,這就是文化差異的表現。華為喜歡招收來自農村的員工,因為他們吃苦耐勞,肯于通過奮斗改變自己的命運。這是人力資源上的文化體現。既然文化無處不在,我們的企業文化也要滲透進公司的每一個細胞,讓所有的細胞都充滿活力。這就得有切實的措施。
一個企業的文化特色與董事長、總裁密切相關,更需要我們挖掘、普及、提高。柳傳志 言出必行 ,所以 說到做到 成了聯想企業文化的精髓要義。任自非的自我批判鑄造了華為企業文化的自我批判精神。所以人們稱華為是一個沒有歷史的公司,一個不承認功臣的公司。海爾的企業文化核心是細節決定成功。灣田企業文化的核心是什么? 用愛構筑美好生活。 我們需要系統的總結和詮釋,并把她落實在我們的工作中。愛祖國,愛灣田,愛工作,愛生活。用愛升華我們的情操,用愛激勵我們的熱情,用愛增強我們的責任。
企業文化,更應該包括思想教育工作??墒俏覀冴P注了專業培訓,忽略了員工的思想教育。我們由誰負責員工思想教育,又有哪些計劃和方案?我們的員工存在哪些思想誤區?一切都得等到我們的企業文化更加充實起來才能回答。
6
作別西天的云彩 ,是徐志摩《再別康橋》中的一句。我把它拿來做標題,原意是希望《公司不是家》的 作者們 ,能辯證地看待問題,多一份灑脫,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再引申一下,就是希望我們的灣田在許多方面,能 作別西天的云彩 ,更深地埴根于大地。
我的表達不一定全對,但我的心是真誠的,如轉發兩文于 灣田人 微信群的朋友一樣。
我希望這次大討論能熱烈展開,就此延伸到思想的大解放。這種解放的表現特征,就是敢于直言和富有批判精神。只有這樣,我們的管理改革才能真正深入和升華,才能轉化為全體員工的統一意志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