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uby id="diaei"><option id="diaei"><menu id="diaei"></menu></option></ruby>

    <ins id="diaei"><option id="diaei"></option></ins>
    1. <tr id="diaei"></tr>
    2. 袁飛:理性看待裁員,打造職場核心競爭力

      湖南灣田集團 袁飛/文2013-09-04

        聯想員工寫的《公司不是家》熱遍了整個網絡,在董事長倡導下,我們認真地學習了這篇文章,讀完之后,感觸很深:聯想以&ldquo;家文化& ”;著稱,卻寧愿頂著遭遇道德與文化考驗的風險,進行戰略裁員&mdash;&mdash;聯想在權衡企業的長遠發展和員工短暫的心酸痛苦之后,最終選擇了裁員。而因為這一個動作,大多數員工都認為:裁員意味著被企業拋棄,沒有歸屬,沒有安全感,何談&ldquo;家文化& ”;?
        也許大家都一樣,看完文章后會覺得聯想很殘忍,因為無論是誰,突然面對&ldquo;被離職& ”;,都會義憤填膺。以往的&ldquo;小劉啊,你表現很出色,一定會得到重用& ”;之類的話,在被裁的&ldquo;小劉們& ”;看來,都是謊言,仿佛&ldquo;上當受騙一般& ”;,隨之而來的是外界的&ldquo;同情& ”;,以及&ldquo;企業是殘酷的& ”;之類的評價。其實大家忽略了另外一個事實:很多情況下,因&ldquo;存在問題& ”;而選擇用裁員來幫助企業解決問題,繼而獲得突破,而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其實也是員工對企業的&ldquo;幫助& ”;;企業因為&ldquo;員工績效不合格& ”;而選擇用&ldquo;裁員& ”;的方式來&ldquo;懲罰& ”;績效落后的員工,也是企業對于員工的&ldquo;幫助& ”;&mdash;&mdash;用&ldquo;裁員& ”;的方式告訴員工務必提升能力,否則就要被市場淘汰。
        大學畢業那一年,我親眼目睹了公司裁員的情景,同樣是裁員,和聯想的情況類似,但遠遠沒有聯想的效率和果斷,從公司通知金融危機來臨要準備裁員,到員工補償離開,整整耗時一個多月,目睹過老保安大叔背著行李落寞消失在寒風中,也看到和我一同走出校門的伙伴含淚揮別&hellip;&hellip;那時候的我,沒有技能,沒有經驗,有的只有對未來的忐忑和&ldquo;被裁員& ”;的恐懼,自覺如同砧板上的魚肉,任人宰割。但經歷了那次裁員,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只有親眼目睹別人的離去,才會深刻感受一份穩定工作的來之不易,從而更懂得珍惜;只有不斷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為企業創造價值和效益,公司才會相信你的存在不是公司發展的累贅。
        面對被裁員工,我們帶入了太多的情感因素。拋開情感,企業和員工在勞動制度上的權利與義務是對等的,當事人的情感訴求與&ldquo;裁員& ”;本身的理性訴求必須分開。員工可以選擇用&ldquo;跳槽& ”;離開企業,企業也可以通過&ldquo;裁員& ”;來減少員工數量;員工&ldquo;跳槽& ”;時需提交&ldquo;提前申請& ”;并通過其他方式對企業加以補償,而企業&ldquo;裁員& ”;時則要用&ldquo;N+1& ”;方式來補償員工?;趧趧雨P系,雙方都有選擇&ldquo;分手& ”;的權利,只要符合制度,雙方都能獲得保障,&ldquo;裁員& ”;與&ldquo;離職& ”;就成為正當行為,與情感無關。
        不幸被裁,短時內的受挫往往打擊人的信心,認為自己的一廂情愿被企業的無情給挫傷,企業與自己不能&ldquo;患難與共& ”;,可以理解。但是,把當事人的&ldquo;情感訴求& ”;和&ldquo;裁員& ”;本身的理性訴求分開,這只是企業的一個流程而已,是企業基于市場業績反饋而進行的選擇,這種選擇不存在情感考量。有一個情況往往會被忽略:在市場中,無論企業多么努力付出,客戶都不會因此為你的產品買單,更不會因此支付更高的價格來購買你的產品,這叫做商業交換。同樣,企業內部&ldquo;裁員& ”;也基于此種邏輯,不管你多么苦勞,但是沒有功勞與核心優勢,并非不可替代,企業也就不可能在困難時選擇你而放棄其他更重要的人才。
        個人認為:公司是不是家與裁員沒有必然關系,公司的&ldquo;家文化& ”;,必須立足于公司還能生存發展;員工的存在,必須立足于員工能夠創造價值和效益。倘若不想被動出局,就必須不斷學習進步,積累經驗,打造核心優勢與競爭力,形成其獨特性、唯一性、不可替代性,只有這樣才會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才會贏得更多企業的青睞,在自己的職業道路上越走越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