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uby id="diaei"><option id="diaei"><menu id="diaei"></menu></option></ruby>

    <ins id="diaei"><option id="diaei"></option></ins>
    1. <tr id="diaei"></tr>
    2. 謝春陽:企業 ? 家 ? 文化

      湖南灣田集團 謝春陽/文2013-09-04

        企業是家,又不是家,這是個充滿辯證的問題,須辯證地看待,否則就會在這個迷宮里繞來饒去,永遠也找不到出口。
        企業的本質就是要創造財富,要盈利就必須聚焦經營,關注經營本質。企業和市場密切相關,一些靠訂單生存的企業,訂單多了,就必須多進人,趕工期,按時完成任務,以免因違約而造成經濟損失,訂單不足時就必須裁員,以免花大筆資金養閑人,同樣是為了避免經濟損失。灣田集團也是企業,不是靠納稅人的錢養活的政府部門和事業單位,所以也必然要按照企業的規律行事,冗員是隨時都必須裁掉的,干不了事的人隨時都必須準備走人。湖南灣田集團總裁李向群有句十分貼切的名言:做一個不可或缺的人,做一個大家都喜歡的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不可或缺,是離不開你,離開你了這個事可能就沒人能做,或者說沒人比你做得更好;大家喜歡,說的是人緣,是團結,如果你能干,但和誰也合不來,經常會因為種種原因爆發一些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那么你再能干,領導也必須考慮請你走人,不可能為留下你一人而失去別的許多人。一個企業不可能靠一個獨行俠打天地。一個立志要成為百年企業的大集團更不可能靠一個人去打天下。道理就是這么簡單,這么顯而易見,這么樸實無華。
        其實,家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家也會&ldquo;裁員& ”;!不算老死或因意外去世,離婚,斷絕關系,出走,等等,都是&ldquo;裁員& ”;的一種形式。有些家庭實在困難到生活不下去了,把親生骨肉送人,讓他或她去尋找一條生路、活路、稍微好些的路,這樣的事古已有之,現在也仍然在某些地方發生著。還有些家庭,實在生活不下去了,會有人挺身而出,主動離開家庭,去外面闖蕩,另辟一片天地,把有限的財富、資源留給留下來的親人,企盼他們能過得好一點,能堅持得久一點。仔細想想,這也應該是家庭&ldquo;裁員& ”;的一種存在形態。
        家是溫馨的,是讓人留戀的,是可以讓人產生濃濃的幸福感覺的,是經常做夢都會夢見的。企業把員工當成家庭成員并沒錯。員工把企業當成自己的家更沒錯。這是一種文化,是企業的文化,是職工融入企業的一種表現。只有把員工當成了家人,企業才會時時、事事、處處為職工考慮,關心他們,關愛他們,為他們的幸福生活謀取利益。員工也只有把企業當成了家,才會有歸屬感,才會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中去,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為企業貢獻自己的力量,創造更多的財富。我覺得,只要我們不狹隘地理解這個家字,企業理解員工,員工也理解企業,我們的灣田就是一個家,所有的灣田人就是一家人!我覺得,無論是機構改革也好,裁員也好,都要向董事長劉祖長學習,像他那樣考慮周全,像他那樣多想想員工的難處,然后說清道理,指明方向,任何人都會通情達理,都會心悅誠服,都會順從理解。即使暫時離開了灣田,他(她)也仍然會把自己當成灣田人,仍然會把灣田當成自己的家!
        灣田是所有灣田人的家。又不僅僅是灣田人的家!許多并不是灣田的人,也把自己當成了灣田人。許多并不是灣田的人,同樣被董事長、總裁和許多灣田員工當成灣田人,給予了無私的幫助和熱情的支持。如書法家劉廣文,如礦工出身的畫家康移風,如灣田煤礦附近村莊里那對患病的小姐妹和許許多多當地的村民......
        不用諱言,灣田是個幸福的家。同樣不用諱言,灣田的百年夢想絕對不是僅僅為灣田人建立一個自己的家!讀了《企業不是家》,聯想到灣田現狀,我連續幾天夜不成寐,浮想聯翩,居然在迷迷胡胡中吟起詩來,偶得一首,錄于下,作為這篇讀后感的結尾&mdash;&mdash;
        是家不是家,
        非家卻是家,
        奮斗奔波如萍蹤,
        回眸之處總是家。
        有恩就有情,
        無緣便無家,
        渺似水中月,
        虛如鏡中花,
        揚鞭催馬再回首,
        處處征程處處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