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灣田煤業集團 黃永林/文2013-09-09
前不久,貴州灣田煤業集團劉祖長董事長批轉了聯想集團一名員工所寫一篇《公司不是家》的文章供我們閱讀,并建議大家展開多種形式的討論。
這篇《公司不是家》的文章是作者針對聯想集團戰略大裁員而寫,全文充滿悲戚和哀怨。我仔細看了全文。在這里,我不想作過多的置評,更無意對文章的作者說三道四,而是結合我們集團此次裁員淺談自己的認知和感想。
實話實說,我不同意《公司不是家》作者的認知,主要原因在于他或她將企業和家庭看成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組合體,對企業裁員不理解不認同甚至看成不地道不人性。其實,除了血緣關系外,公司和家沒有實質性的差別,兩者均以“利益& ”; 為紐帶,將成員組合或者說捆綁在一起。至于裁撤人員,也不只是企業的“專利& ”;,家庭在一定的情勢下,也實施裁員的舉措。
列位看官可能對我的觀點持不同“政見& ”; ,有的甚至會詛咒我在“胡說八道& ”; 。然而只要我們認真考量企業和家庭最本質的特征,就不難明白二者都是“利益共同體& ”;。
企業是生產經營或服務的經濟組織。生產經營也好,提供服務也罷,這些都是人們看得見摸得著的系列活動。而企業所有成員,還包括國家的中央和地方,無不將各自的利益追求寄托在這些活動之中。比如煤礦,每產出一噸煤炭,融聚各種相關利益于其中。煤炭成為人們利益的實體。
家庭是否如此?讓我們聽聽革命導師是怎么說的就清楚了。“馬導師& ”; 論述家庭的組成是這么說的:家庭“不以自然條件為基礎,而以經濟條件為基礎。&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62頁)顯而易見,家庭實際上和企業一樣,同樣是經濟組織。其成員從農事商,從播下種子、購進物資開始,也無不將利益寄托在這一系列活動之中。
站在法律的層面,企業和家庭,不是慈善機構和福利部門,兩者均沒有為社會提供慈善和福利的義務。所涌現的救災濟困、扶貧邦弱,只是基于道德倫理的義舉。為著整體的生存和發展,對于觸及企業或家庭利益底線的因素予以排除,無可厚非。這和戰場上司令員以部分兵員的犧牲為代價來換取整個戰局勝利的道理是一樣的。正如聯想集團董事長柳傳志所說:“企業前進的主旋律只能是戰鼓,是激昂& ”;;如果“為局部員工負責的方法去考慮問題,企業就會陷入一片兒女情長之中。& ”;即算是家庭,兒女情長的功能也是有限的。如果有成員侵犯了利益底線,往日的親情就會演變成無情,一切溫馨、關愛都會黯然失色。
每個員工心理都應該明白我為企業所用、企業為我所用的道理。這是雙贏的選擇和利益的互換。一旦聯結雙方利益的鏈條斷了,企業自然會請員工離開或是員工炒企業魷魚拍屁股走人。
高高興而來,平和心態而去。只想到自己為企業所作出的貢獻,忘卻自己在企業所獲取的利益,必會進入糾結的死胡同。
話題轉到我們集團的此次裁員。筆者認為,集團此次裁員并不是企業規模的萎縮或生產經營的轉型,而是減人增效、抵御風險的重大舉措??此仆砹艘恍?,卻是時候。一段時間以來,在如日中天的氛圍之中,大家基本上忘卻了創業之初的艱辛、丟棄了同心同德的精神,國際歌銷聲了,贊歌卻不絕于耳。于是乎,三親四戚云集、六姑八姨潮涌。集團的天平朝“福利& ”; 、“慈善& ”; 傾斜。所帶來的種種弊端形成內患,加上市場外憂,若不及鋒而試,不從“治人& ”; 切入根除頑疾,總有一天,集團也會危于壘卵,前景堪憂。這次裁員革命,如能真槍真刀進行到底,將成為喚醒員工、提振精神、立灣田煤業于強勢的轉折點。
時下,“裁員& ”; 成為集團上下話題的中心,都在評估自己的前景。盡管各人心態不一,但有一點卻更引起人們的共同關注:此次裁員是“跑龍套& ”; 還是動真格。如果電閃雷鳴過后雨幾點,或是前門送走和尚后門引進尼姑,結局比不裁員還糟。
筆者寫下此文旨在呼應劉祖長董事長“展開多種形式的討論& ”;、傾吐個人見地之余,亦在此與《公司不是家》作者商榷。錯對與否,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順其自然。
喜氣洋洋進企業,一路歡歌返故鄉。被裁撤的員工們,正確面對,聯想集團的,灣田集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