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灣田集團 劉凱/圖文2013-09-28
九頭巖,一個有著神奇傳說的地方!因歷史的原因,它沉寂多年,如今,又因歷史的機遇,它將再次風生水起,以靚麗的身姿驚艷亮相,奪人眼目!
我們從省城出發,去尋訪九頭巖。
九頭巖三面環水,風光極秀麗,且有著極其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1952年新邵建縣之前,九頭巖村是新邵最繁華的地方,為新化通往邵陽的主要通道。相傳古代因當時居住此地的百姓以梁姓居多,故名 洲河梁家 。關于 九頭巖 名字的由來,九頭巖村11組村民81歲的劉恒橋老人和九頭巖村2組村民84歲的黃貽騫老人為我們講述了祖輩傳下來的故事——
清代,當地交通以資水航運為主, 洲河梁家 是新化通往邵陽的必經之地,沿河而下,兩岸懸崖峭壁,水流湍急兇險,唯有行至 洲河梁家 處河段,水勢逐變平緩,水面寬敞;北面距 洲河梁家 30余里的高橋村百姓有意在 洲河梁家 資江兩岸修建渡口碼頭,以便當地村民通行。當時有一位鄉賢主動出資修筑碼頭,頭天用火藥炸開山石后,第二天被炸開的山石已自行合攏,反復多次,情形居然相同,眾人大惑不解。后來,高橋村和 洲河梁家 的九位鄉賢共同出資來修筑碼頭,同時按照高人指點用狗頭血祭拜山神土地,被炸開的山石從此不再合攏,兩岸碼頭得以修成。碼頭修好后,能停泊近百艘大小船只,每天都有50至60艘過往船只在此留宿,成為當時重要的交通要塞,當地也因此而熱鬧繁華起來。當地村民為紀念出資修筑碼頭的九位鄉賢頭領,逐將碼頭命名為 九頭巖碼頭 , 洲河梁家 也改名為 九頭巖村 。此后,當地的公益事業得以傳承延伸,碼頭修好后,又有鄉賢捐資建造兩艘渡船,以方便兩岸群眾過往,更多的鄉賢則出資修筑了高橋村至九頭巖碼頭、九頭巖碼頭至邵陽市的全程青石板鋪就的 官道 。因水運、陸運的拉通,九頭巖村進入歷史鼎盛時期,成為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直至1952年新邵建縣,新建了縣城,新化至邵陽的道路亦改道。又因附近柘溪水電站的修建,水運受阻,九頭巖村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9月11日上午,在新邵縣老干局大樓,我們和原縣政協主席、現新邵白云詩社社長申先遠,白云詩社名譽社長蔣錫浩,白云詩社副社長陳石銓、王圻國等幾位老人交流,佐證了九頭巖村劉老和黃老講述的內容,在幾位老詩人的指點下,我們查閱了相關文學資料,在2005年白云詩社編印的《新邵古今詩詞選》中,找到了兩位清代詩人當年登九頭巖而作的詩,詩詞內容如下。
登九頭巖
作者:黃紹英 【清】字維翰,又字子才,湖南省邵陽人。著有《九巖詩錄》。
一林紅葉雜蒼苔,無限云煙入目饞。
秋色千畦平野闊,波光十里大江來。
石排玉笏森森動,風送蒲帆幅幅開。
閑坐跏趺高處坐,揮毫誰是大夫才。
登九頭巖
作者:韓裕蘭,【清】湖南邵陽人
古木陰森曲徑斜,懸巖駭絕禁無嘩。
苔描怪石圖千幅,鏡照長天水一涯。
覓宿禽爭煙外樹,喚船客立渡邊沙。
幾回絕頂忘機坐,目送閑云變晚霞。
新邵九頭巖半島全貌
九頭巖南碼頭
九頭巖北碼頭